大年初六,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踏上高铁,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试图在这狭小的空间里寻得片刻宁静。列车缓缓启动,窗外的景色如幻灯片般向后闪过。然而,这份宁静并未持续太久。
“舅舅,你公司那个写小说的 AI 真被 DeepSeek 吃了?” 后座小孩那清脆且带着好奇的声音,像一把利刃划破了车厢内原本的嘈杂。
他电话手表外放的语音,瞬间在车厢里炸响,引得周围那些正沉浸在短视频世界里的乘客们,纷纷像被惊扰的鸟儿,齐刷刷地抬起头。
如今,DeepSeek 早已不是什么陌生的词汇,它就像一股无形的力量,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哪怕是乡下很少接触新事物的二舅妈,也知道家族群里那些打着 “AI 算命测姻缘” 旗号的链接,背后大概率是 DeepSeek 在作祟。
我的表弟,那个怀揣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去年还信心满满地投入到剧本生成器的开发中。他日夜钻研,满心期待着能在这个新兴领域闯出一片天地。
可现实却如同一盆冷水,无情地浇灭了他的热情。此刻,他的心血之作,只能在 “网络文学殡葬网” 的停尸间里,无声地见证着这个行业的残酷与瞬息万变。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更新换代的速度快得让人咋舌。
就说腊月里还风靡大街小巷的 “AI 情感陪聊小程序”,仿佛只是眨眼之间,元宵的花灯还未熄灭,它就已经成为了电子坟场里的一个二维码墓碑,只能在人们偶尔的回忆中泛起一丝涟漪。
然而,在这浪潮之中,也有人抓住了 DeepSeek 的机遇。村口的王叔,那个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的老农,竟也借着 DeepSeek 的东风,打造出了 “老农讲节气” 的热门账号。
如今,他再也不用在玉米地里辛辛苦苦地摆拍沾着泥巴的裤腿,只需每天对着手机,用那熟悉的方言吼上两嗓子,AI 系统就能自动为他配上美轮美奂的二十四节气水墨动画。
他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让他这个朴实的老农,也成为了十里八乡的 “名人”。
我在虹桥站的星巴克,偶遇了许久未见的编剧老张。他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四个 DeepSeek 窗口同时闪烁着光芒,仿佛四个神秘的时空入口。
“以前啊,得四个人齐心协力才能创作出一个本子,现在可好,一个人就能‘喂养’四个 AI。”
老张咬着吸管,嘴角溢出一抹咖啡渍,苦笑着说道,“但这也不是件轻松事儿,得先给 AI 搭建好坚实的框架。
就拿上周写的那个重生杀手剧本来说,要不是我死死盯着,差点就出大岔子。AI 居然要让喉咙上带着淤青的女杀手唱起苏州评弹,这简直风马牛不相及啊!”
中关村的夜晚,弥漫着泡桐花的香气,可这香气中却又夹杂着代码那冰冷的气息。创业园凌晨三点的便利店,灯光依旧亮着,照亮了两个年轻人疲惫却又充满激情的脸庞。
他们就着热气腾腾的关东煮,激烈地争论着:“我们可以尝试用开源框架嫁接 DeepSeek 接口,说不定能开辟出一条新道路。”
“你别做梦了!看看人家 DeepSeek 海外版,连‘鸳鸯锅’这么具有文化特色的词汇都能精准翻译成‘lover pot’,咱们这点小想法,迟早会被它的浪潮淹没。”
他们的影子,在玻璃窗上与外卖柜闪烁的取餐码交织在一起,显得那么渺小,却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迷茫。
打开朋友圈,就像打开了一个科技潮流的展示窗口。昨夜还在疯狂转发的 “五分钟 AI 出书教程”,今早就被铺天盖地的 “手把手教你去除AI 味儿” 所取代。
知名提问网直挂DeepSeek直答,而在 B 站上,各路 up 主们也纷纷制作教程,对着镜头大声喊道:“重点是要让 AI 觉得你是活人,这样才能驾驭好 DeepSeek!”
我坐在桌前,对着电脑屏幕上的测试页,已经敲下了第三版提示词。
此时,窗外突然传来一阵早春的闷雷,那声响,仿佛是无数台服务器在同时高速运转,进行着海量数据的吞吐,散热器不堪重负发出的沉闷轰鸣。
这雷声,就像 DeepSeek 带来的科技浪潮,震撼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苏州河边的老机房,如今已焕然一新,变成了 AI 体验馆。馆内,身着汉服的姑娘们正对着镜头,优雅地直播着 “古风 DeepSeek 写诗”。古韵十足的汉服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碰撞出别样的火花。
展柜里,封存着 AI 创作的网络小说,那些泛黄的代码纸,被精心地压在塑料花瓣标本之下,仿佛在诉说着科技发展的历程与故事。
玻璃上,春雨如丝,蜿蜒而下,那一道道痕迹,恰似当年我们在逐行调试代码时,屏幕上滚动而过的错误日志,记录着我们在科技探索道路上的艰辛与坚持。
在 DeepSeek 掀起的这股浪潮下,每个人都在努力适应、探索,试图在这股汹涌的潮流中找到自己的方向。
而那蛇年春雷里的键盘声,仿佛是时代的叩问,催促着我们不断前行,去迎接科技带来的每一次挑战与机遇,或陷入更深的泥潭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