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密圈出现的频率很高,我时不时会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看到有内容输出的创作者会发小密圈的二维码,好奇心驱动下,我开始使用小密圈。如果你还不知道什么是“小密圈”,建议可以试着使用,进几个圈子感受感受,新的事物永远值得体验。
说来也巧,我在16年的时候,就偶然免费进了冯大辉创建的圈子,当时在里面输出内容的人还比较少。现在圈内输出的内容很频繁,内容质量也挺高的,相应的进圈价格也已经涨到256元/人,想来我是赚啦。另外,之前付费进的增长黑客微信社群,也在用小密圈做平时群里内容的输出。相对之前的通过微信群、邮件、云盘等形式获取社群内容,小密圈在社群的内容沉淀方面是很有优势的。
小密圈是什么?
小密圈的前身是「简版的印象笔记企业版」,用户可以共享笔记、群聊,但是这个产品形态下的用户留存率并不理想。然后小密圈产品负责人发现大家在用微信群聊解决工作上的问题时,无法做到信息沉淀。而且市场上多数内容创作者是用非常传统的邮件形式让读者进行订阅内容,缺少连接读者、获得收入的工具。
凯文·凯利提出过「一千位铁杆粉丝」的观点:任何从事创作或艺术的人,例如艺术家、音乐家、摄影师、工匠、演员、动画师、设计师、作家等,只要能获得一千位铁杆粉丝,就足够生计无忧,自由创作。
基于以上需求以及理念,小密圈从「安心分享,开心工作」的定位调整成「连接一千位铁杆粉丝」,专做知识社群,付费方式是入圈收费。内容创作者/团队可以建立圈子,以论坛的方式进行主题讨论,同时可以在圈子里分享文件。
它既可以是一个中心化严重的粉丝群,也可以是一个去中心化的兴趣对接、资源对接的组织。
目前可以通过APP、服务号、小程序、网页版等入口使用小密圈。
小密圈现状如何?
在网上扒到小密圈在2016年11月份公布的注册用户约20万人,日活跃用户超1万人。
小密圈1月份微信指数出现峰值,是因为它们刚好那会发布小程序。
小密圈在前期通过和多个互联网大咖积极互动,迭代产品结构,以这个群体的需要为导向不断地优化调整,也正是这样,小密圈在短时间内就有了明显的增量。并且活跃度也很高。这在以上的图中都可以看出来。
为什么做社群运营的不能忽略小密圈?
1.小密圈的使用门槛很低。
小密圈在知识付费、变现方面和得到不太一样,相比得到,小密圈的使用门槛很低,普通内容输出者和大v都可以在上面建圈沉淀内容以及内容变现。用小密圈创始人的原话就是:得到要头部流量,小密圈聚集长尾。
2.社群内容输出很有价值,而小密圈很适合做社群内容输出。
小密圈的信息是围绕话题(Topic)组织的,信息可以有效二次组织。如果是在一个500人的微信群,会有很多无序的信息噪音,将微信群的有用信息沉淀下来需要很高的人力以及时间成本。但在小密圈就不会,因为闲聊的信息彼此接不上话,而且圈主可以随时删没用的信息。
举个栗子,我现在是深圳运营总攻队的一员,在社群运营的过程中,群里会有不少干货内容的输出,对于这类干货,我们的做法是收集起来存档在云盘,在月末的时候分享链接给小伙伴们下载。但是,这其中就会涉及到干货资料时效性以及实用性的问题。试想,你自己拿到一堆带密码的干货链接,有多少的可能性是会一一打开并使用这些资料的?而小密圈就能做到实时并有效的向社群用户传递内容的价值。
3.入圈收费的方式使得社群变现前置,社群运营者后期可以将大量精力放在有价值内容的输出上。
现在有很多社群动不动就几百人,信息噪音很大,群建好后,能否基于现有社群的维护获得变现还很难说。小密圈收费入圈的方式使得社群变现前置,并且每个圈子的受众及知识层次相似,有类似的诉求,所以有了集中的话题基础和注意力基础,这样一来大家自然变得积极,很多讨论不需要铺垫,直接表达,有种在一方面找到了归属的感觉。
4.社群运营离不开数据分析,而小密圈年前上线了数据功能。
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把隐没在一大批看来杂乱无章的数据中的信息集中、萃取和提炼出来,以找出内在规律,帮助运营者运营社群。小密圈的数据主要有5部分:1) 关键指标:新增、活跃人数、总用户、新增收入和总收入;2)活跃用户曲线;3)新增用户曲线;4)新增收入曲线;5)圈子内容曲线:包括主题增量、评论增量、点赞增量、文件增量和图片增量。
总的来说,小密圈主打的知识沉淀/知识管理,不管是个人还是组织,只要运用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另外,如果你关心知识社群和内容变现,无论琢磨多久,都没用。行动起来,开一个小密圈,实践运营一把自己的圈子,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要是怕收费的圈子用户不买单,那就从免费的先玩起来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