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一本《棕熊的旅行》,是一本立陶宛作者出品的细腻温暖的绘本。读完以后我脑子里旋转着无数问题,北极的冰屋有木质地板和家具么?眼镜熊为什么擅长编织?浣熊真的爱洗东西么?我开始在网络搜索,寻找答案。最后针对我最感兴趣的冰屋不断检索,又想问,北极的柳枝和干草哪里来的?那里的人有铁么,他们用什么做雪刀?然后一点一点搜索下去,发现自己想知道的太多。
忽然想和我的孩子们一起读这本书,也许他们会告诉我答案。其实这本书讲的是12月圣诞月的故事,很适合圣诞节前讲。所以一本书真的可以带太多主题,多到我也不知道要带哪一个。
很巧去书语小屋遇到《黄气球》,翻看特别配,还能拓宽主题,于是决定放在一块儿呈现。
并配了一个地球仪,假装是堂地理课。
开始前我们在等两个新朋友,做了很多准备工作,跟这两本书一点关系都没有,纯玩。我们随手翻了两本立体书,我现学现卖讲了最近看过的一部关于树的纪录片——的介绍,推荐给妈妈们。
人有时多,有时少,也不要紧。讲故事的人不要太在意观众在干什么,讲到关键处他自然会来,不来也听着呢。
我们还画了小红帽。
嘿,很不错吧!我是背书,但孩子们是创作。香香画的狼就和我们上次读过的柯薇塔的狼一样,是不是!你可能都不知道她画里哪个是狼,说明你阅读量太少了。熊朗的狼是月牙形的,他说狼是尖尖的。夏夏告诉我狼是长方形的,我画出来觉得傻傻的方头方脑,所以我改成了三角形组合。夏夏画的找不到了。
等新朋友来了,我们就开始讲故事。先讲《黄气球》吧,这本没有字,可以随便讲。也不好讲,直到“找黄气球”活动开始,才吸引到新朋友。但这真不是一本寻找书,虽然怎么用都行。
跟着黄气球穿梭时空环游世界以后,我们又跟着棕熊一家圣诞环球一番。
今天活动开始前,我给大家发了几张纸,让他们随时记录下他们想提的问题,像我一样。我想象中的样子是,我们都提了好多问题,然后在书里找答案,找不到大家一起搜索网络,最后甄别网络信息,综合出自己的答案,最后上了一堂详实的地理课或者历史课或者生物课或者写作课,收获满满全是干货,与学校教育无缝衔接还能锻炼自我学习能力,把孩子们一个个都训练成自己探索的自驱永动机。
但现实是这样的:
问:《棕熊的旅行》熊为什么戴眼镜?
问:《黄气球》的前两页,为什么人这么少,东西这么少?后面为什么这么多人和东西?
孩子们的问题一下跳脱大人们的良苦(险恶)用心,直指作品灵魂深处,探究艺术的表现手法。最关键的是,当我试图长篇大论分析作者意图的时候,他们并不想听我的答案。这真是太好了。因为这些我讲的作者意图,关他们什么事嘛。
最后我们拿出地球仪,旋转起来,一堂假的地理课结束了。
一场阅读活动有无数种带法,我相信这个说法。因为孩子有无数种可能,他们会带我去他们想带我去的地方。当我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大人的时候,孩子会教会我阅读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