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容易“顺”多难
春节长假后,拼车出门。几个人聊天,讨论春节团聚。
一个中年男子说:父母在海南过的年,要我们去海南过年,我们没去,一家三口在北京过的年。大家都没说话,感觉不合情理。他继续说父母北京有房,又在海南买了房,每年都在海南住半年。他和爱人工作非常辛苦,很累,经济不算太宽绰,春节放假就这几天,再去海南过年,经济上太浪费,体力也吃不消;不就是个年吗,孝顺不在乎这几天。
这时身边的一个女孩突然说了句:看着有的七八岁老人的很孤独,并不一定是孩子们不孝顺,是老人太倔太自我。她接着说,她家老奶奶八十多岁四个孩子,坚持自己单住,自己做饭吃。春节了,孩子们争着去接她到自己家过春节,谁家都不去;后来商议都去老太太家过年,老太太说有个条件,必须她自己掌勺做饭,十多口人的春节家宴,老太太去做肯定不行。女孩接着说她姥姥做为同龄人去劝劝,还是咋都不行。没辙了,她小叔春节那天带着饭菜陪老太太吃了个饭。
我没说话一直在想,绝大数的孩子,都能尽职尽责的照顾老人,侍奉老人,但是孝容易,顺太难。因为很多老人思维已经固化,总会说“我吃的盐比你过的桥还多”。年龄越大,就会越固执、越自我。生活中的很多细节,子女确实不能让他们事事满足和如愿,这就会出现碰撞,在碰撞过程中,妥协的往往是子女,因为老人是要求子女必须听话的“老小孩”;听不听话的你都是要承担后果和责任的。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在孝顺的过程中,每个家庭应该都有一本酸甜苦辣、难念的孝顺经吧。
常常想起“孝经”的一段话。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的这段话的意思是 如果一味的顺从,也称不上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