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风因时而变 文气诵读可知 修养则须自我锤炼——读《文章修养》

唐弢先生是鲁迅研究专家,中学课文里的《琐忆》正是出自他的手笔,该文使我们对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人有修养,所作之文才可能有修养
唐先生十分谦逊。由于当过中学国文教员,1939年受书店之约写一本语文知识的书籍,就是这本《文章修养》。当时,他27岁。在序言中,他认为自己是个语文门外汉,作出这本粗率浅陋的书,也许得先被送进“文章病院”去;还好作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谈文章的“健康之道”。四十年后,这本书重新修订印刷之前,他又说自己当年不大懂事,斗胆执笔,修订本限于没有当年那些参考书,又不可能重新来写,虽做了修改,也难免存在问题,要像读者致歉。
唐先生十分重感情。27岁时,他因为受书店编辑陆蠡所托写这本书。四十年后修订时,除了觉得此书对青年有用之外,又作了第二篇序,用来为故友陆蠡作纪念。
唐先生文笔了得。我们从《琐忆》中可以看出,唐先生当时正是向鲁迅先生学习,连文风都颇似鲁迅,外界甚至以为唐弢是鲁迅的另外一个笔名,足见唐先生的阅读写作功力。
谦逊也好,重感情也罢,都让读者看到了唐先生的修养。当然,这些修养只是唐先生好品质的缩影。言为心声!有修养的人,谈修养才能更地道。《文章修养》一书前六章漫谈文字知识及演变经过,后八章专谈文章作法和修辞,是我们学习修炼写作的一本好书。

二、文风因时而变,我们应该倡导什么样的文风?
为什么要反对八股?
明朝宪总以后,科举考试要作八股文。形式为开头破题,其次承题,再后起讲,全题共分两段,每段四股,所以叫作八股。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虚一实,此起彼伏,此平彼仄,两两相对,等到经义敷衍完毕,再加上几十个字,算作结束。全文都用古人语气,代古人立言,只有在最后这几十个字里,才可以借题发挥,或评时事,或抒己见。但后来又恐怕“反动”思想混进这几十个字里去,所以出了命令,不准再谈时事。作者既不愿招惹是非,影响功名,结尾又无可发挥,只好收住拉倒,连题外话也没有了。为古人立言,不敢越雷池半步,这样的文章当然不可能适应我们党的事业发展,更不能为群众解决任何问题,所以应该被反对。
胡适为什么特别推崇《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几部书?
他主张大家向这几部书学习,尽量采用这样的白话,“有不合于今日的用的,便不用他;有不够用的,便用今日的白话来补助;有不得不用文言的,便用文言来补助”。他是把旧小说里的白话,当作写作的基础工具的,“五四”以来的白话文所以不能和口语汇成一流,逐渐达到言文一致的阶段,胡适他们的这种主张,负有一定的责任。事实上,向旧小说里学得来的白话文,依旧还是知识分子独占的工具,和大众几乎不发生什么关系。

三、文气来自哪里,我们怎样用好文气?
一句句子的构成,或长或短,或张或弛,彼此是并不一律的,因此读起来的时候,所得到的感觉,以及读出来的声音,也就有高低,有强弱,有缓急,抑扬顿挫,这就是所谓文气了。
据金圣叹说,明末清初的时候有一句话,说韩退之的文章像海,苏东坡的文章像潮,几乎成了两人的定评。韩文如《原道》《应科目与时人书》,苏文如《战国任侠论》《潮州韩文公庙碑》等,都饶于气势,其中尤以《潮州韩文公庙碑》为有名,王懋公说它奇气“横布万世”,历代的文评家也一致推崇,可见文气是十分旺盛的了。其实不过在文章里多用调子相似的排句。在句子里多用前后呼应的虚字——就是现在的所谓接续词,使文气连贯,波澜增加,看起来十分壮观而已。
前人的所谓“浩浩荡荡”“洋洋洒洒”,都是念诵时候的感觉,无论文言白话,除了看之外,我们还得下一点读的功夫。读的功夫的重要,必须郑重地提出。因为字句上的有些好处和毛病,是读得出,却看不出的。为了理解别人的文章,我们需要默诵;为了修改自己的文章,我们也需要默诵。鲁迅说过,他在写好一篇文章之后,总要复阅好几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这所谓“顺口”,专指气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