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苏苏
编辑|ki ki
论企业家IP,玩得最成功的还属雷军。
微博粉丝数超2600万,每天发十几条微博,言行举止动辄登上热搜……雷军成功打造的企业家IP,已经为小米省下巨额的营销费用。但相应的,这一战略也把雷军跟小米深度绑定,稍有不慎,雷军就很容易遭受流量的反噬。
近期小米舆论风波不断,从3月底的车祸再到5月超400名车主要求集体维权退车,雷军发微博表示“大家对小米的期待超乎预期”“经历至暗时刻”,并设置微博评论为“关注100天以上粉丝可评论”。
很多米粉把购买小米产品视为对雷军本人的支持,而这种个人崇拜背后潜藏着饭圈化的危机。有一些极端粉丝在遇难者家属微博下进行留言攻击,这种“饭圈行为”也会给小米和雷军带来负面影响。从结果看来,雷军正在遭遇流量的反噬。
雷军本来是企业家,但有些人把他视为偶像并神化。现在雷军走下神坛,本质上是企业家IP过度绑定的必然结果。
而海尔集团周云杰在今年两会期间与雷军同框被带火之后,也积极抓住流量,学习雷军做企业家IP。
现在雷军“翻车”被流量反噬屡陷舆论风波,周云杰还会继续学习雷军吗?这是否会让周云杰重新思考企业家IP的边界?
1
海尔迎来破天流量,周云杰打造个人IP
今年两会期间,周云杰因与雷军同框而被带火,各种表情包、网络梗层出不穷,海尔迎来了一波破天的流量。站在北京人民人民大会堂的“代表通道”上,雷军温煦友好的微笑与周云杰板正的严肃表情形成鲜明对比,场景十分好笑。
“周总:大家不会以为我是小米副总吧”“海尔老板的心比海尔冰箱还冷”。
网友们纷纷玩梗调侃,海尔员工和新媒体部门也反应迅速,集体出动,“雷军也是好起来了,能和我们周总同框”,从各种表情包到短视频,从段子到长文,你一票我一票直接送周总出了道。
面对网友的各种调侃和整活,周云杰公开表示“我欣然接受”,并说“我已经让品牌部的同事从有才华的网友中发掘海尔的代言人。”从文字里可以看出他的真诚、幽默、高情商。
周云杰的成功离不开他身上的“真人感”,相比雷军的“游刃有余”或董明珠的“铁娘子”形象,他的“社恐i人”特质更符合当代网友对“不完美”的真实偏好。
在他抖音发布的首条视频花絮中,工作人员不断说“再来一条”,让周云杰自嘲“把理工男都逼疯了”。在一众下属的“逼迫”中,老板被迫营业还带些迷茫,这一反差成为周云杰的萌点,受到广大网友的喜欢。
截止5月21日,他在各平台已有数万粉丝量。微博57万粉丝,小红书42万粉丝,抖音137万粉丝。
开通以来,新媒体账号成了海尔与用户沟通的窗口。老板亲身参与用户的讨论,洞察消费者的需求 ,以推进新品的研发。
例如,网友在海尔评论区喊话,让海尔研发一款能洗内衣、袜子、鞋子、衣物的分隔式懒人洗衣机。
周云杰随后表示认可这个创意,工程师已经开始研发。海尔72小时内完成原创设计并开启预售,首周销量突破8万台,响应迅速。
同样是做企业家IP,周云杰的打法跟雷军不同。
雷军从“Are you OK”鬼畜视频到发布会“对标特斯拉”的戏剧化表达,均是基于团队精心策划的“亲民极客”形象,通过高频次、强符号化的内容主动塑造持续性IP资产。
而周云杰则是通过严肃表情与i人性格标签形成记忆点,后以“听劝总裁”等互动强化真实感,本质是被动触发型人设。在铺天盖地的周总表情包火了之后,海尔团队迅速响应,官博下场,几十个官方账号一起回应“玩梗”。
去年6月,周云杰曾表示自己不想做个人IP,并向《中国企业家》表示“我不想做网红,更希望海尔每个员工都成为自己的代言人,为产品代言。”他认为打造企业家IP最终一定要回归产品和服务,为用户创造最佳体验,否则就可能沦为噱头。
事实上,周云杰确实也是这么做的。他没有趁热打造网红人设,而是以真实状态赢得了公众好感。
在大众面前,周云杰的紧张、口误和不经意的方言,恰恰成了他真实的证明。面对铺天的流量,他没有强调个人的重要性,更多地是在宣传海尔的品牌、海尔的服务和产品。
与雷军“超级顶流”的个人IP走法不同,海尔承接周云杰的这波流量,让高管集体开通新媒体账号,建立矩阵,分散个人IP可能带来的风险。5月20日,海尔集体18位高管集体入驻微博平台。
在企业家IP这条路上,周云杰没有选择个人IP的深度绑定,转而推出高管集体入驻的“矩阵化IP管理”。相比雷军与小米深度绑定的“个人英雄主义”,矩阵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系统风险。
2
雷军营销翻车,被流量反噬
看完了海尔的矩阵IP,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雷军“个人英雄主义”式的企业家IP。将企业与个人强绑定的脆弱性,体现在一旦个人舆论倒台,将会给企业带来暴风雨般的打击。过度依赖企业家IP的企业,往往在危机中更脆弱。
5月15日,雷军发布内部演讲“3月底,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事故把这一切都击碎了。我们受到了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和指责,我和同事们一样,一下子都蒙了。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场事故的影响如此之大,对我们小米的打击也如此之大。”
这场交通事故就是3月29日小米SU7在高速公路发生的事故,造成3名女孩身亡。这一事件把小米推上风口浪尖,小米股价曾单日暴跌5.59%,市值蒸发800亿元。
事故发生后,雷军微博评论区分为“支持派”和“反对派”,对峙激烈。而雷军本人简单回应“小米不会回避”后归于沉默。
4月6日至15日,雷军陷入罕见的 “失声”状态。没有直播分享、缺席公开演讲,甚至连日常活跃的社交媒体平台也归于沉寂。雷军被视为“流量狂欢时高调,人命关天时隐身”“逃避责任”。引发社交媒体上的“退订潮”。
直到5月10日,雷军发布微博称“过去一个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雷军刚度过“最艰难的一段时间”,超百名小米SU7 Ultra车主又联合发起维权行动,要求退车。
车主表示,他们花费了4.2万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不具备宣传的“高效导流”等功能,存在虚假宣传的情况。简单而言,就是选装的性能配件变成了一个摆设,没有任何功能。
有车主发现,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内部结构与普通版几乎一模一样,只多了一个支撑的塑料板。有博主测评发现,即使用鼓风机对着挖空机盖吹风,上面的纸巾也纹丝不动,气流没有形成有效导流。
小米对此承认了宣传“不清晰”,并做了公开致歉,并承诺对于未交付的订单提供限时改配服务,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约合人民币2000元)以表诚意。不过这2000元对于花4.2万元改装的车主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让车主们更不满的是,雷军的回应被解读为“避重就轻”“企业家伤痛文学”,他们想要的是切实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抒情式的回应。
每次小米有负面曝出,雷军都会频繁被Cue。“遇事不决找雷军”成了网友的惯有姿态,以前是把他的微博当赛博许愿池,现在则是把他当靶子。小米=雷军的认知,成为企业家IP的衍生品,让他不得不承受许多本不该他一人承担的压力。
企业和企业家的强绑定是一把双刃剑,在顺风时,企业家流量可以为产品出圈加持,但逆风时,它会在产品出事时为口碑逆转反向“加杠杆”。流量是蜜糖,也是砒霜。IP能造神,也能毁神。
这有点像粉丝经济,在不少米粉眼中支持小米就是支持雷军。就像在美国认可马斯克的人就会去买特斯拉,但马斯克出现负面新闻也会导致砸车事件频出。
而雷军的个人魅力带来了大众对小米汽车的信任和购买,但雷军出现负面舆论或个人问题,小米品牌也将遭受重创。
SU7事故曝光后,小米小米股价单日暴跌5.59%,创上市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市值蒸发800亿港元,事故后续发酵导致股价连续三日下跌,累计跌幅达12.8%。截止2025年5月中旬,小米市值较事故前峰值蒸发超2000亿港元,跌幅超过30%。
现在的小米与雷军,正在被流量反噬。
3
从雷军到周云杰,企业家IP走向何方?
从周鸿祎、董明珠、雷军再到周云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从幕后转到台前,打造自己的企业家IP。周鸿祎曾评价“小米靠雷军的个人IP,起码省了10亿的广告费”,打造个人IP的好处自是不用言说。
就像乔布斯之于苹果、马斯克之于特斯拉、任正非之于华为、雷军之于小米,企业家IP正在成为商业时代的核心资产。
真正的企业家IP,应是“企业使命的人格化表达”而非“个体魅力的商业化变现”。企业家IP的终极目标不是个人崇拜式的“造神”,而是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信任生态系统。避免企业家IP被流量反噬的根本,是将人格魅力转化为制度化的组织价值创造能力。
这些年来像周云杰一样开始做IP的企业家也不少,可是没有出现第二个雷军,甚至连第二个董明珠周鸿祎也都没有。因为每个企业家IP都充满个性鲜明的个人特色,风格不可模仿。
个体时代,每个人都在做自己的个人IP。翻开网红排行榜,无论是几十万、几百万、还是几千万的大网红,能在网络上有一席之地的都充满独特的个人风格和特色。
因为做IP靠的就是个人魅力,无论是雷军的“亲民霸总”人设还是董明珠的“铁娘子”形象,甚至是“互联网教父”周鸿祎,他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独特风格而立身。
但这又造成了一个悖论,如果没有个人魅力,IP就做不起来。但IP做起来以后,又不可避免的沦为“个体魅力的商业化变现”。而个人IP与企业形象的深度绑定,又会带来脆弱的系统性风险。
或许这是每个企业家IP的必走之路,先做成IP,先有影响力,进而再来考虑如何降低企业的系统性风险,将个人影响力转化为可持续的组织能力。
流量场的铁律从未改变: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价格。
雷军的困境提醒后来者,企业家IP的终极价值不在于有多大的个人魅力,而在于能否将个人影响力转化为可持续的组织能力。
当周云杰说“不想做网红”时,他或许比任何人都更清楚:真正的企业家IP,应是让公众记住产品而非个人,信任制度而非偶像,追随价值而非流量——这才是穿越周期风暴的锚点。
在这个“造神”与“弑神”交替上演的舞台上,或许唯有谨记任正非那句“华为不需要歌颂我”,方能找到企业家IP的平衡之术:既要有站在台前的勇气,更需保留退回幕后的智慧。
毕竟,商业世界的永恒主角,永远是那些沉默却可靠的产品,而非聚光灯下稍纵即逝的“神”。
百度电商若想“全面翻身”仍然需要长期投入,并且依赖搜索生态与电商业务的深度耦合。
==========END==========
往期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