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微信公众平台《曾国藩读书会》
1、耐烦之人必成大器
淮军创建之初,李鸿章推荐的三个人才,前来拜见曾国藩。
曾国藩没有立即接见他们,只是站在暗处悄悄地观察着。
半个时辰过去后,曾国藩发现,那三个人当中,已经有两个人等得不耐烦了。其中一个东张西望,看屋内的摆设;另一个虽规规矩矩地站在庭院里,却神色焦急。
只有一个人,神态自然。那人相貌虽然平庸,却器宇轩昂,背负双手,仰着头看天上的浮云。
仔细观察完后,曾国藩对如何使用这三人,已经有了成算。
他对李鸿章说:“你推荐的这三个人当中,只有一个人才堪大用。”
李鸿章忙问:“老师是如何得知的?”
曾国藩捻着胡须,微微一笑说:“做大事,最重要的是耐烦。这三人当中,只有一人耐得烦,必成大器。”
事实证明,曾国藩的判断是非常准确的。被他看中的那个人,就是日后的淮军名将、中法战争中的大功臣刘铭传。
曾国藩曾经说过,“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
其实,不仅当官要能耐烦,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能耐烦。
耐得住烦是一种修行,也是为人处事的重要条件。
“能耐”不如能“耐”,耐烦的人,能够包容人事物境的纷扰,不怕烦难,不惧干扰,锲而不舍,坚忍不拔。
“耐得千事烦,收得一心清”,耐烦的人,能够掌控自己的杂念妄想,消融烦恼,保持温和平静。
古人云:每临大事有静气,稳住阵脚心不慌。要义就是“耐烦”。
遇到大事,危急时刻,怨天尤人不是办法,只有静下心来冷静思考、慎重处理才是根本之道。
不然的话,心急如焚,莽撞行事,只会使事态的发展更混乱,更控制不住局面。
3、耐烦之人待人接物有度量
做人耐烦,才能拥有一个好人缘。
有一次,曾国藩接到弟弟曾国荃的一封信,信中说:“仰鼻息于傀儡膻腥之辈,又岂吾心之所乐。”
曾国藩谆谆告诫弟弟不要不耐烦,这样将来恐怕难以与人相处。
耐烦,与人相处才能容人,待人接物才有度量。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何况是人呢?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德性,对志同道合者就真心结交,对膻腥奸诈之辈可以不予理睬,但也无须招惹。
4、耐烦之人面对不快有雅量
古人说:世上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人的一生经常处在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情况下,去工作,去沟通,去协调,去联络。
怎样才能面对诸多的不快而笑对人生呢?要的就是修为,就是雅量,就是“耐烦”。
耐烦,看似普通二字,却大有学问。
面对亲朋之间、同事之间、同学之间、邻里之间,或语言冲撞,或言辞冲突,或见解差异,或亲疏远近,或厚此薄彼等等,用“耐烦”的功夫都能一一化解。
这样的人生才能乐观豁达,可将所有不快,如清风拂面,一带而过,不留痕迹。
曾国藩留给我们的家训有千千万,给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然而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并不高,甚至有人说他是“笨鸟”。
有一天他在家读书,一篇文章就读了很多遍还在读,因为他还没有背下来。
正在他奋力背诵之时,家里来了一个小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想等他读完睡觉后能偷点东西,可是等了许久,曾国藩就是不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读这篇文章。
这个贼实在忍耐不住,怒气冲冲地跳出来说,“你这种水平读什么书!”然后把那篇文章背诵出来,扬长而去。
这个贼很聪明,在想着偷东西之余还能背文章,然而他终究是个贼。而曾国藩虽然读了很多遍都没能背诵,但他孜孜不倦地学习,用勤奋弥补了记忆力上的不足,终成人才。
自胜之力,就是人的忍耐力,是人能够克服困难、承受打击的基本素质。
曾国藩通过阅读古代典籍,认为能够承受压力、承受打击,即自胜之力甚强,是成大事者必备要义之一。
一般而言,能否承受大的压力和困难,是识别一个人能否做大事的重要标准。
曾国藩晚年回忆说:“平生受尽屈辱和谩骂,但矢志不移。”后人评价曾国藩“坚忍成功”,表达的是同样的意思。
曾国藩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坚忍。青少年时期的曾国藩,靠坚忍的苦读博取了功名,取得了进身之阶。到中年以后更是靠“忍耐”战胜了重重磨难。
曾国藩的这一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愿见此文者,吉祥如意,福慧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