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睪、釋(释)、擇(择)、澤(泽)、譯(译)、驛(驿)、鐸(铎):
===============
【睪】yì、zé、gāo,甲骨文從目從矢(箭),像用箭射眼睛。金文有的字形從目從㚔(nìe),㚔象桎梏之形,代表罪人,睪像以眼睛搜索罪人,引申為偵探之意。金文用睪表示選擇,可能是從搜索、偵探之義引申而來。
【釋】從釆睪聲。
【釆】biàn,注意不是『采』。此字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認為像獸足印,會辨別足跡之意,本義是辨別。第二種認為此字從力從數點,力是耕地的農具,數點像徵穀粒,會翻土播種之意,是播種的播的初文。 『釆』後世用作辨別之意,故是釋的意符。
===============
戔(戋)、殘(残)、淺(浅)、錢(钱)、線綫(线)、箋(笺)、棧(栈)、盞(盏):
===============
【戔】jiān,甲金文從二戈,象兩戈相向,有殘害之意,是『殘』的初文。
【綫】和【線】是常用的互爲異體的字,《說文》說『線』是古文,『綫』是小篆寫法,臺灣地區定『線』爲正體。
===============
軎、毄、擊(击)、繫(联系、系鞋带):
===============
【軎】wèi,甲骨文像上下兩個車,中間以圓環相連,本義我沒查到,《說文》:『車軸耑也。从車,象形。杜林說。轊,軎或从彗。于濊切〖注〗徐鍇曰:‘指事。’』
【毄】jī,《說文》:『相擊中也。如車相擊,故从殳从軎。』
===============
巤、獵(猎)、臘(腊)、蠟(蜡)、鬣、邋遢:
===============
【巤】liè,金文字形下半部分跟『鼠』的甲金文寫法並不相同,像個底部封死的『用』字,上部是個大口字形,裏面有紋路,邊緣有豎起的毛。《說文》:『毛巤也。象髮在囟上及毛髮巤巤之形。此與籀文子字同。』有人說是『鬣』的本字。
【腊】xī,(1)亁肉;(2)晾乾;(3)皮膚皴皺。現用作【臘】的簡化字。
【蜡】zhà,一種祭禮,周朝於歲末大祭萬物。蜡臘:歲終祭祀。蜡壇:蜡祭之壇。現用作【蠟】的簡化字。
【猎】liè,古代傳說中一種像熊的獸。現用作【獵】的簡化字。
===============
韋(韦)、圍(围)、偉(伟)、衛(卫)、緯(纬)、煒(炜)、葦(苇):
===============
【韋】wéi,甲金文字形是一個囗(wéi)周圍有一到四個止(趾),『囗』表示城邑,象眾人圍城之形,是『圍』的初文。後來借指皮革,現多用作姓氏。
【衛】從行從韋,韋亦聲。【行】甲骨文象十字路口,表示四通八達的道路。 『衛』表示守衛處於要道之上的城池的意思。
傳統漢字中無『韦』字形。『韦』是草書字形。
===============
网、罒、罓、罔、網(网)、惘、輞(辋)、罵(骂):
===============
【网】甲骨文象一塊張開的網,中間交錯的線條象網線。後來加『亡』表聲,成了『罔』,作爲其他字的字頭時寫爲『罒』,『罓』是異體寫法。
【罵】從网馬聲,本義爲罵人。或從吅,寫作『駡』。臺灣地區以『罵』爲正體。
===============
岡(冈)、崗(岗)、剛(刚)、鋼(钢):
===============
【岡】從山、网聲,表示山脊或小山包。
【崗】岡的分化字,基本同義,但現在讀音不同了,不能混用。
===============
㲋、兔、毚、纔(刚才)、饞(馋)、讒(谗)、攙(搀)、巉:
===============
【㲋】chuò,《說文》:『獸也。似兔,青色而大。象形。頭與兔同,足與鹿同。凡㲋之屬皆从㲋。』
【毚】chán,《說文》:『狡兔也,兔之駿者。从㲋、兔。』
【纔】cái,《說文》:『帛雀頭色。一曰微黑色,如紺。纔,淺也。』後借用做方、始,僅僅等義,也作『才』。
傳統漢字中無『馋』右半邊這種字形。
===============
粲、燦(灿)、璨:
===============
【粲】càn,上等米。又引申為鮮明、美、笑等義。這個字上半部從歺(即歹,殘骨之形)從又,象手執殘骨之形,沒找到對字理的解釋。《說文》:『稻重一䄷,爲粟二十斗,爲米十斗曰毇,爲米六斗太半斗曰粲。从米,𣦻聲。』
===============
劦、協旪叶(协)、脅脇(胁)、勰:
===============
【劦】xié,甲骨文從三力(耕地農具),或多加一口,會協力耕田之意,本義是協力,是『協』的初文。
【協】甲骨文從二耒二犬,耒和犬的數量多少不一,會眾人以耒翻土耕作,犬在旁邊觀看之意,本義也是協作。
古文『協』寫作『旪』或『叶』,可能是根據甲骨文從『口』的『劦』而來,『力』在甲骨文中形體像『十』。
音韻學裏的『叶韻』就是『協韻』,只是自古都寫作『叶韻』。現在『叶』作『葉』的簡化字。
===============
朁、僭、潛(潜)、蠶(蚕)、簪:
===============
【朁】cǎn,甲金文從二『㣇』(yì,一種野獸的象形)從『口』,金文或於口中加一點爲從『甘』,小篆訛爲從『曰』。此字構形初義不明。甲骨文讀作『憯』cǎn,表示憂患。
以『朁』爲聲的字,好像只有『潛』被稍微簡化成『潜』,采用了某些書法字的寫法。
【蠶】從䖵(kūn)朁聲。《說文》以為『䖵』的本義是蟲類的總稱,亦即昆蟲的『昆』的本字。
【替】《說文》解作从竝白聲。初義爲廢除。現在所說『更替』的『替』也隱含廢除之義。『竝』bìng,就是『並』的另一種隸變形式,象兩人並排站立。
===============
丰、豐(丰)、酆、豔艷(艳):
===============
【丰】甲骨文象植樹於土上,以林木為界之形,是『封』的初文。一說『丰』象植物根莖肥大之形,表示植物茂盛。
【豐】從壴豐聲,『壴』是鼓的象形初文,以『丰』為聲符,謂擊鼓之聲蓬蓬然。有的字形旁邊還有『攴』,更增其擊鼓之意。可能是因為鼓聲宏大充盈,故引申為大、滿等義。
『丰』和『豐』有部分意義重疊可互通,但後世用法也基本分明。
【丰】(1)草木茂盛的樣子。說文解字:『丰,艸盛丰丰也。』(2)容貌美好或豐滿的樣子。詩經.鄭風.丰:『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3)神態、風韻。通『風』。如:『丰姿』、『丰采』、『丰儀』。(4)詩經鄭風的篇名。共四章。根據詩序:『丰,刺亂也。』或亦指女子初不欲嫁其人,既乃悔而從之之詩。首章三句為:『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子,指其未婚夫。丰,儀態豐滿也,指面貌言。巷,門外。
【豐】(1)古代用以承酒觶之禮器,形似豆而較低。(2)厚、多、大之意。如:『豐功偉業』、『豐富』。(3) 茂盛、昌盛、富饒。如『豐饒』。(4)肥美、飽滿。如:『豐腴』、『豐滿』。(5)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6)姓。如宋代有豐稷。
【酆】:酆都鬼城,現在改成『丰都鬼城』了。
【豔】從『豐』,『盍』聲。本義是容色美好、漂亮。異體作【艷】。
===============
豊、禮(礼)、醴、體(体):
===============
【豊】lǐ,甲骨文從『玨』(jué,二串玉)從『壴』。『豊』是『禮』的初文,古代禮儀活動時常用到玨、玉(一串玉)和壴(鼓),故以此表示禮的概念。
【體】字最早的形體有從身豊聲的,也有從肉豊聲的,後出現從骨豊聲的,並通行至今。
【体】古作『笨』字用,後俗以此爲『體』字。
===============
鹵(盐卤)、滷(卤水、卤蛋)、鹼(碱)、鹹(咸)、鹽(盐):
===============
【鹵】從西從數點,是西方所產的鹽的專稱。本義是鹽。區別在於『鹵』是天然形成的鹽。 『鹵』也引申為表示人的性格粗鹵,現今也寫作『粗魯』。
【滷】《說文》無。(1)苦鹹地。(2)鹹水。(3)一種烹飪方法。以醬油、蔥、薑、酒等佐料,加水烹煮食物,使之入味。如:『滷蛋』、『滷牛肉』、『滷豆腐』。
【鹼】從鹵僉聲。
【鹹】從鹵咸聲。簡化字合併了『咸』和『鹹』。
【鹽】從鹵監省聲。
===============
埶、蓺、藝(艺)、勢、熱(热)、囈(呓):
===============
【埶】yì,甲骨文象『丮』捧著『木』向『土』裏栽種。本義爲種植,是『蓺』和『藝』的初文。後也借用做『勢』。
【蓺】yì,由於『埶』也借用做『勢』,又另加草字頭表示種植的意思。
【藝】『埶』和『蓺』的『丮』字形下有時有『止』(在甲金文中人形時常也畫出『趾』),『止』訛變成『云』,後世多用『藝』字表示種植,引申爲藝術。
===============
執(执)、報(报)、摯(挚)、騺、鷙(鸷)、縶(絷)、贄(贽):
===============
【執】:從丮從㚔。 『丮』和『㚔』前面均講過。 『執』就像人伸出手來帶著銬鎖,本以為拘執,後引申為執行。
『執』是很多字的聲旁,雖然簡化字把『執』和『埶』都簡化成『执』,但通過字音仍可分辨哪些是『執』,哪些是『埶』,以『執』為聲的字多念作zhi。繁體字中沒有『执』這個字形。
【報】從『㚔』(梏,拘押的刑具)從『卩』(人)從『又』(手),表示銬押罪人,本義是懲治、服罪,引申為報應。
===============
癹、發(发)、撥(拨)、潑(泼):
===============
【癹】bà,從攴從二或四止,止分布於攴的四周,表示用腳踐踏野草,用棍子一類的工具除草。本義是打草、割草。有人認爲是『撥』的初文。左右兩個『止』隸變作『癶』bō,『攴』訛變成『殳』。
【發】甲骨文象一個弓形,弓引是虛線畫成,表示顫動,意爲弓箭射出後弓引顫動的意思,本義就是發射。甲骨文有的字形加『攴』,增加其用手拉弓引的意思,後期金文又加『癶』,使得『攴』加『癶』形成『癹』字,用於表音,於是『發』成了一個形聲會意字。
===============
鬯、鬱(郁闷)、郁(馥郁):
===============
【鬯】chàng,象盛酒的容器,小點像容器中的酒,我倒覺得像容器上的花紋。本義是古代祭祀、宴飲用的酒,用鬱金草和黑黍釀成。此字也通『暢』。
【鬱】從林從勹從大,『大』象正面站立的人形,『勹』象俯伏在地的人形,疑表示林中有一人踐踏另一人之背,被踐踏者心情鬱悶,因而有鬱結之義。本義是憂鬱、抑鬱。 『大』形後來訛變成『缶』,『勹』形訛變成『冖』,另加『鬯』和『彡』,成為楷書『鬱』。 『鬱』後用來表示鬱金香調製的酒,因此另加『鬯』為意符。
【郁】從邑(阝即是邑做偏旁的寫法,表示都城)有聲。古地名,今在陝西境內。後用此字表示有(1)文采豐盛。如:『文采郁郁』。(2)香氣濃烈。如:『濃郁』。(3)暖和。通『燠』。(4)姓。如清代有郁松年。
簡化字將『鬱』和『郁』合併成『郁』。
===============
殸、磬、聲(声)、罄、馨:
===============
【殸】qìng,此字左側是一個吊起來的石頭,右側是殳,表示手持敲擊工具敲擊石頭形的樂器,這個樂器即是『磬』,此字即是『磬』的初文。
【聲】用耳朵聽磬發出的聲音,本義是樂音,後泛指一切聲音。
===============
聖(圣)、聽(听)、廳(厅):
===============
【聖】像一個耳部突出的人形,旁邊有一個『口』形,本義是聽聞,由聽聞廣博會通達之意,進而引申為聖賢、聖德。後來人形訛變成站在土上的人形『壬』,又寫作『王』字形。
【聽】甲骨文從耳從口,表示聽聞之意,後『耳』下部也加人形,人形又訛變成『壬』。 『聽』『聖』乃至『聲』造字原理相似,古字形極為相近,乃同源字。 『聽』字的右半邊本該是個『口』,為什麼成了『德』的右半邊,我查的這幾本字典中均未提到,可能是古人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吧,比如,非禮勿聽。 『德』的初文是『惪』,『惪』將目橫著寫就是『德』的右半邊,內心正直即為德。
【圣】shèng,從又從土。用手挖土,義同『掘』。
【听】yǐn,從口斤聲。笑的樣子。听然而笑。
【廳】甲骨文從『宀』從『耳』從『口』,『𦔻』是『聽』之初文,作為聲符。金文從『广』,『宀』『广』皆象房屋之形。本義是廳堂。
===============
瞿、懼(惧):
===============
【瞿】qú、jù,從目或䀠從隹,象眼部突出的隹。本義是鷹鷂等鳥類顧視、警惕地看的樣子。乃『懼』之初文。
===============
奪(夺)、奮(奋):
===============
【奪】從衣從雀從又,象手向懷中取雀鳥之形,本義是搶奪、強取。小篆將衣形訛變成大。
【奮】從衣從隹從田。一說象鳥從田中起飛,如同人振衣。一說象被裹在懷中之鳥欲逃往田中而振翅欲飛。金文表示振動、搖動等義時用此字。小篆將衣形訛變成大。
===============
囧囪囱、窗、悤怱匆、蔥(葱)、聰(聪)、總(总):
===============
【囧】【囪】【囱】都像古時有鏤孔的窗戶,是『窗』的初文。 『囪』和『囱』為不同的隸變寫法,臺灣地區以『囪』為標準寫法,這也是合乎古字形的。由於計算機字形設計的問題,合體字中『囪』的寫法怎麼顯示要看字體怎麼設計。 『囧』字後來引申為明亮之意,通『炯』。
【悤】cōng,甲骨文寫作『心』上一『粗豎點』,表示心有孔竅,心有孔竅則人心通徹,人就聰明,故是『聰』的本字,本義是聰明。後世用作悤忙的悤。
【聰】本指耳朵靈敏,後泛指一切聰明,而『悤』則只用於表示匆忙的意思。
【怱】【匆】都是『悤』的異體或俗體。表示悤忙的意思。如今,臺灣地區以『匆』為『匆忙』的正體。
===============
襄、讓(让)、壤、鑲(镶)、釀(酿):
===============
【襄】甲骨文寫法很簡單,象『义』字但筆畫有彎曲,『义』字頂上的點也不是點,而是橫,且穿過捺,這只是其中一種字形,其他字形也都類似。金文在字的外面加了『衣』字包圍,在裏面『义』的形象上加了圈,把這字寫成一幅裝飾畫一般。小篆也有自己的一番修改,但保留了外面的『衣』。這個字的構形初意不明,有人認爲是伸手解衣,致力於耕作之形;有人認爲象頭頂戴物之形;有人認爲是舉起雙手,捋起衣袖之形。甲骨文將此字用作地名,金文用作人名,又有表示輔助的意思。
【釀】從酉襄聲,本義是釀酒,引申表示酒。『酿』爲俗體。
===============
㓞、絜、潔(洁):
===============
【㓞】qì,從刀丯聲,當是『契』的初文,本義可能是契刻。因只在甲骨文中發現一個用例,目前意義不明。
【丯】jiè,一根繩連起的三片玉,表示單獨的一串玉,也指單獨的一塊玉。
【絜】jié、xié,《說文》:『麻一耑(端)也。從糸,㓞聲。』
===============
蜀、獨(独)、燭(烛)、濁(浊)、觸(触)、屬(属):
===============
【蜀】從目從人從虫。象蜀國開國君主『蠶叢』(蚕丛)在養蠶,本義是蜀國,引申表示蠶蟲。虫亦是聲符。古書記載蠶叢的眼睛是豎起來的,《華陽國志》:『周失紀綱,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所以甲金文特地把養蠶人的眼睛豎起來。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縱目面具與甲金文字形和文獻互相印證。
【屬】從尾蜀聲,疑本義為連續,動物的尾巴與身體相連,故從『尾』有連續之意。
注意,除了上面列舉的字,好像沒有把『蜀』簡化成『虫』的了。
===============
龠、籥、籲(呼吁)、鑰(钥):
===============
【龠】yuè,甲骨文有的字形和楷書字形相似,象編管之樂器形,器頂(即『冊』形的頂部)之『口』形或圓形像管端之圓孔,與編簡之『冊』形有別。 『亼』象倒『口』之形,以示一人在吹奏樂器。本義是像笙一類的樂器。
【籥】yuè,《說文》:『書僮竹笘也。從竹,龠聲。』
【籲】從頁籥聲,本義為呼告、呼喊。
【吁】xū,嘆息。如:長吁短嘆。
簡化字將『籲』和『吁』合併。
===============
虎、虒、遞(递)、啼嗁:
===============
【虎】甲骨文象豎着畫的老虎之形,比較突出嘴部的形狀,張着大嘴,內有牙齒。金文逐漸簡化其身體形狀,身軀和四肢都是用線條表示,頭部形狀依然保留。小篆則用一些和金文虎字各部分形狀相似的常見漢字部件替換了虎字原來象形的各個部分,成爲現在虎字的形狀。現在楷書的寫法,『几』是原來身體形狀的近似替換,『虍』則是老虎頭部張嘴之形變化而來。
【虒】sì,構形初義不明,金文用爲人名和地名。
【啼】【嗁】啼乃嗁之俗字,典籍中也經常使用啼字,現在兩岸都定啼爲正字。
===============
眾(众)、聚、叢(丛):
===============
【眾】甲骨文從『日』從三『人』,象眾人在日下勞作,本義是眾人,引申為眾多。
【乑】【㐺】即『眾』字下部的寫法。《說文》:『眾立也。从三人。凡乑之屬皆从乑。』
【叢】《說文》︰『叢,聚也。从丵取聲。』又《說文》︰『丵,叢生艸也。』叢的本義當是草木叢生(湯可敬今釋)。朱駿聲疑『叢』从丵、聚省,會草木聚生之意。字亦作『藂』或『樷』,即『叢』之或體或異體字。可備一說。
===============
芻(刍)、雛(雏)、趨(趋)、鄒(邹)、謅(诌):
===============
【芻】chú,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從又從艸,甲骨文的寫法是在『又』所代表的手的手指縫中有『艸』,每個手指縫中有一個『屮』。小篆將『又』形訛變成兩個『勹』。本義是用手割草。甲骨文表示餵牲畜的草。
『芻』是很多字的聲符,簡化做『刍』,當是將行書體略作簡化而成,傳統漢字中無『刍』這個字形,因此將『刍』替換成『芻』基本就是對應的繁體字了。
===============
會(会)、劊(刽)、儈(侩)、獪(狯):
===============
【會】自甲骨文起字形就基本無變化。表示用蓋子把盛東西的器物蓋起來。替換簡化字中『会』字形,基本就是對應的繁體字。『会』采用的是近似草書的字形。
===============
單(单)、戰(战)、獸(兽):
===============
【單】甲骨文字形象『丫』兩個角上有圓圈形,有的字形『丫』中部有『一』形、『口』形或『田』形,象在樹枝上捆上石頭,是一種原始的武器或打獵工具。以『單』爲聲符或意符的字多與打獵和戰爭有關。後假借作『單獨』的『單』。
【獸】甲骨文從單從犬,表示帶着獵狗去狩獵。本義爲狩獵。『獸』本義是『狩』,因『獸』後來用作禽獸的『獸』,故另造『狩』字。金文有時在『單』下加『口』做裝飾,有人認爲『嘼』在金文中表示『獸』,是『獸』的兩種寫法。
只有『战』字用『占』替換了『單』,其他簡化字都是用『单』替換『單』。
===============
髟、髮(头发)、鬆(放松)、鬍鬚(胡须)、髯:
===============
【髟】biāo,甲骨文從人從彡,彡畫在頭部一側,表示頭髮飄飄。因其字形接近『長、老』等字,故小篆最終寫成從長從彡。本義是頭髮,是『髮』的初文。凡與毛髮有關的皆從『髟』。
【髮】小篆從髟犮聲,金文從首從犬,有人說『犬』是『犮』的省文。犮(ba2):《說文》犬走皃(貌)。『犮』即『犬』加一撇,這一撇表示兩腿交錯而行。
【鬆】本義爲亂髮貌。放鬆、鬆弛等用『鬆』字。簡化字將其合併進『松』。
【鬍】從髟胡聲。
【鬚】『須』是『鬚』的本字,後『須』借用做更抽象的意義,因此另造『鬚』字。
【髯】本作『䫇』,從『須』從『冉』,『冉』亦是聲符,後來把意符『須』改為『髟』,本指長在臉頰兩邊的胡鬚,亦泛指胡鬚。《說文》:『䫇,頰須也。从須从冄,冄亦聲。』
【冉】金文構形初義不明。疑象毛髮下垂之貌(許慎、段玉裁)。後世常用以表達『漸漸』之意。
===============
長(长)、張(张)、悵(怅):
===============
【長】甲金文象一個長髮老人拄着拐杖之形(葉玉森、劉釗、劉興隆、沈培),本義是長者、年長,又從長髮引申為長短之長。
===============
爲為(为)、訛譌(讹)、僞(伪):
===============
【爲】【為】:甲骨文象手牽着大象,古人役使大象來幹活,本義是做事、作爲。金文有些字形,大象之形只剩長鼻和頭部。從楷書字形上其實仍能看出大象之形,『爪』下左側『丿』爲象鼻,『丿』右側部分爲象頭及象身,下面四點位四肢。
『為』是『爲』的異寫,古時兩字均多見,認爲是寫法小異,有時因爲書家和書體的不同,有人多寫成『爲』,有人多寫成『為』。例如,歐陽詢多寫成『為』,顏真卿多寫成『爲』。現臺灣地區定『為』爲正體。
『为』是草書的寫法,傳統漢字中無此字形,因此從『为』之字替換成『爲』即爲此字的繁體。
【訛】【譌】『訛』從『言』,『化』聲,表示虛假、錯誤。『訛言』即『謠言』,指沒有事實根據、虛假、謠傳的話。『訛』異體作『譌』,《說文》:『譌,譌言也。从言,爲聲。《詩》曰:『民之譌言。』』今本《詩經.小雅.沔水》作『民之訛言』。金文讀作『偽』,表示虛偽,中山王方壺:『詆郾(燕)之訛(偽)』,訶責燕國禪讓之偽(參張政烺)。
===============
晶、星、參(参)、叄:
===============
【晶】從三個圓圈或中間有點,表示三顆星星,本義是眾多星星,是『星』的初文。後世以『晶』表示星光明亮、晶瑩等義。
【星】從晶生聲,本義星星。
【參】從晶從光彡聲。晶象三顆星星,而參宿有三顆星星特別明亮,故有人認爲『參』象參宿三星在人頭頂上光芒下射之形。本義是二十八宿中的參星。後用來表示參與、參加。
===============
能、熊、態(态)、罷(罢)、羆(罴)、擺(摇摆)、襬(衣摆):
===============
【能】熊的本字,甲骨文象熊之形,有的字形突出其嘴和爪,突出的嘴形成了『月』,爪形成了二『匕』。後借用作能夠的能。
【熊】從火熊聲。本義是火勢旺盛,後來被借為表示動物的『熊』。
【罷】早期字形從『网』,從『能』。在篆文變為隸書的過程中,『网』變形為『罒』,有時又會省去中間的其中一畫。《說文》:『罷,遣有辠(罪)也。从网、能,言有賢能而入网,而貫遣之。』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許意入网猶犯罪也,有賢能而犯罪則貫其罷遣之,故引《周禮》八議之法。然取義迂回,恐非造字之恉也。』《說文》認為『罷』的本義是遣散有罪的人,如果有賢能的人犯罪也要罷遣他。此說與『罷』的構形關係不明確,恐非本義。
【態】意也。从心从能。徐鍇曰:『心能其事,然後有態度也。』
【襬】注意,『衣襬』的襬不是『擺動』的擺,簡化字將其合併。
傳統漢字無『罢』字形,簡化字裏所有從『罢』的字,替換成『罷』就是對應的繁體字。
===============
愛(爱)、靉(叆)、噯(嗳):
===============
【愛】金文作『㤅』,從『心』,『兂』聲,本義是仁愛。《說文》:『㤅,惠也。从心,兂聲。𢟪,古文。』朱珔《假借義證》:『今惠㤅字皆借愛字為之而㤅廢,即愛之本義亦廢矣。』《廣雅.釋詁》:『愛,仁也。』秦簡文字下加從倒止『夊』,按古文字人形下部往往加從『止』形,為小篆『愛』字所本。《說文》:『愛,行皃。从夊,㤅聲。』
===============
備(备)、憊(惫):
===============
【備】甲金文從『人』,『𤰈』(類似於『葡』的字)亦聲。『𤰈』象箭矢插在盛器中,箭羽露在外面便於抽取,文獻作『箙』,本義是盛矢器。從『人』象人背負箭袋之形,故有準備、具備之意。
繁體字中無『备』字形(有些書法字體會寫成這種形狀,其實是『備』右邊形狀的一種異寫),替換成『備』一般就是對應的繁體字。
===============
聿、筆(笔)、書(书)、畫(画)、晝(昼)、劃(计划、划破)、划(划船、划算):
===============
【聿】古文字『聿』從『又』從『竹』,『又』即是類似『彐』的部分,『竹』即是『兩橫一豎』的部分,其實是半個『竹』字,我覺得更像筆管和筆毛之形,因為毛筆的筆桿是用竹做成的,而且是空心的,全字表示手持筆寫字,是『筆』之初文(劉釗)。現在讀作yù。
【書】金文從『聿』從『者』,『者』是聲符,『者』字或作簡省之形,『聿』象手持筆之形,『書』字從『聿』,本義是書寫。
【畫】甲骨文從『聿』從『分界符號』,或從『尹』從『分界符號』,『分界符號』象畫出的圖案,全字象執筆習畫形。金文加從『周』,『周』象琱玉之形,全字會在玉上繪畫之意。
【劃】從『刀』,從『畫』,『畫』亦聲,本義為用尖利物將東西割開。
【划】從『刀』,『戈』聲,本義為以槳撥水使船前進。
【晝】甲金文從『聿』從『日』,用來表示白晝的意思,構形初義不詳。《說文》:『晝,日之出入,與夜為界。从畫省,从日。𦘘,籒文晝。』一說認為『聿』為『晝』的聲符,以『日』為形符點明白晝之義(何琳儀、黃錫全)。『聿』與『晝』雖然聲母相近,但由於二字韻部相去甚遠,此說似難成立。一說以為『晝』象立木為表測度日影以定時辰,後引申為日中時分的專字(宋鎮豪);一則以為字會用手執筆畫『日』之意,以示畫出日夜間的界限(谷衍奎)。其說可供參考。
===============
邊、籩(笾):
===============
【邊】金文從『辵』從『自』從『丙』從『方』,『自』是『鼻』的初文,古音與『鼻』相同,『自』、『丙』都是『邊』的聲符(張世超)。從『方』有旁邊之意。『邊』的本義是旁邊。
===============
賓(宾)、濱(滨)、繽(缤)、鬢(鬓):
===============
【賓】甲骨文從『宀』從『人』,或加從『止』。『止』象來客,『賓』象主人在屋下迎接客人進來(葉玉森)。本義是賓客。『人』或作『万』形(『丏』之初文),『丏』作為聲符,是聲化的結果,『丏』、『賓』音近。甲骨文用作祭名及人名。金文從『宀』從『万』從『貝』,『貝』是賓客的饋贈,古者賓客至必有物贈之,其贈之事謂之賓,故其字從貝(王國維)。故『賓』又有贈送之意。
繁體字中無『宾』字形,用『賓』替換『宾』就是對應的繁體字。
===============
倉(仓)、蒼(苍)、槍、滄、艙、創:
===============
【倉】甲骨文從『合』從『戶』或『門』,象糧倉,是收藏穀物的地方。上面(亼)象屋頂,下面(口)象儲糧的坑,中間是倉庫的門。『倉』字後來泛指儲藏物資的建築物。
【創】『刅』是『創』的初文,象以刀斫荊刺之形,因過程中易受創傷,因而有創傷之意。後加上『井』作聲符,寫作『刱』。『創』從『刀』,『倉』聲,《說文》以為是『刅』的或體。本義是創傷。戰國晚期中山王方壺有從『立』,從『刃』的字形,也讀為『創』。
===============
臧、藏、臟(脏腑)、髒(肮脏)、贜(赃):
===============
【臧】甲骨文從『戈』從『臣』,『臣』象豎目,表示以戈刺傷眼睛(楊樹達、李孝定)。古代戰爭中擒獲的俘虜,往往用戈刺盲他們眼睛,使其淪為奴僕。古書稱戰爭所獲的俘虜為『臧獲』,後泛指奴僕,成為僕人的賤稱。《方言》:『臧,奴婢賤稱也。荊、淮、海、岱、雜齊之間,罵奴曰臧。』
『臧』字後來進一步發展,主要循著『藏匿』這一意義展開,其中,若轉注之以『艸』便產生收藏的『藏』(埋之草下),若注之以『貝』便得賊贓的『贓』(匿藏的不法財貨),若從藏累增之以『肉』便得臟腑的『臟』(藏之於體內)等,其孳乳浸多,可謂久遠。
【臟】《說文》未有收錄,本來可只寫作『臧』。《字彙》說:『臟者,藏也。精藏於腎,神藏於心,魂獲於肺,志藏於脾,此之謂五藏也。』。
【髒】骯髒、髒東西。未查到此字詳細解釋,估計是爲了表達口語中的骯髒之意而後造的字,這字形看起來也很晦氣。
繁體字中無『庄』這個字形,『庄』是『莊』的一種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