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7 星期六 多云
在与孩子交往沟通的过程中,要与孩子平等尊重。这样的观点越来越被认可。与孩子一起商定某事,是建构的过程,是必经的过程。
我家之前是父母一言堂,闺女在家庭中是服从,多数事情都是家长说了算。
听读育儿知识后,我在家庭中模仿《正面管教》,尝试开展家庭会议。家庭中的事情在会议中通过讨论,商量,形成决议后开始执行。会议中,每个人都是被尊重的对象,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利,每个人对家庭成员中的认可与不满都在会议中提出。
闺女非常喜欢这样的方法,她觉得她在家庭中有发言权了,也能表达对父母的不满了,也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并得到父母的认可甚至采纳了。
在会议中,立了一些规矩,不仅是针对闺女的,也有我们夫妻双方的。会议过程建构了我们三口认可的规矩并形成决议,让认知,执行统一起来,很好的达成。
认可“给孩子立界限,不只是大人的事”,更觉得需要达成“界限不只针对孩子的”。相互尊重,不是待孩子成长到有足以反抗能力之时,通过自己努力争取来的。吴晓辉老师在《依恋关系对孩子大脑,情商,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中提到,妈妈在抱起给孩子喂奶,换尿布那一刻,需要跟孩子打招呼,这是建立亲子依恋关系的需要,但个人认为,这更是出于对孩子尊重的必要。
欺凌,是孩子成长不可避免的话题。如何避免欺凌,在《比比和朋友》课程中有专门一单元引导孩子学习。课程中帮助孩子梳理解决欺凌的方法——1.了解问题出在哪里。2.找出各种解决方法。选出最适合的(选择原则是既让自己感觉好过些,还能尊重别人的感受);引导孩子通过故事知道什么是欺凌,通过扮演,实践应对欺凌;学会如何在愤怒中解决问题;帮助别人消解冲突。整个过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由认知到实践,层层引导。
任何事情不是发生了才要想起,预见性也是教育需要的慧眼,让孩子知晓解决应对之道,当他们遇见时,老师家长用教会他们的方法引导,实践,让生活成为成长的课堂。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断修行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好,遇见孩子,就是遇见更好自己的幸福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