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次跟室友聊天,不知怎的聊到了关于恋爱的话题。
他说:“总觉得你是一个不会谈恋爱的人。”
我疑惑,怎么我就给人有这样的印象了呢?
得到的答案是:“因为觉得你不跟人谈恋爱也能过得去。”
仔细想想,尽管嘴上不想承认(因为会被室友嘲笑注孤生),心里却还是赞同他这句话的。
倒不是说有人没了爱情就过不下去。我觉得室友这句话更想表达的是,我似乎并不需要再多一个人来分享自己的生活。
的确,我有时甚至不想跟任何人分享我的平静。
一想到很多明明可以独属于自己的时光,不得不分出去给另外一个人,我就会觉得不自在。
在我看来,很多事情,一个人可以没有负担地去完成,但变成两个人的时候,反而会多出许多磨合与迁就。
不仅如此,每当有人对我表现出过分的亲昵时,我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接受,而是逃避。
这种逃避究竟是源自内心深处的自卑,觉着自己不配拥有这样的亲昵;还是出于莫名其妙的高傲,觉着自己不需要这样的亲昵。我自己都不明白。
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种下意识的逃避,一度让我怀疑自己有亲密关系恐惧症。
而归根结底,我觉得这些都是因为,我并没有找到一个,能让我甘愿把独属于自己的时光分享出去,让我甘愿把过分亲昵当成一种幸福的人。
于是在那个人出现之前,我选择了等待。
有人却选择了跟我完全相反的策略。
身边有位朋友,她给我一种“没有恋爱空窗期”的感觉。尽管自我认识她以来,她身边的男朋友已经换了不少人。
有次她失恋,哭得梨花带雨时对我说,你一定觉得不可思议,我跟他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很短,却还是这么伤心。但我的感情都是真的,你信么?
我信的。
因为我知道这世上还有一种人,他们马不停蹄地在寻找着自己的爱情,唯恐错过身边的每一种可能性。他们执着地,且不停反复地,投向一段又一段感情。
他们每次都把自己的真心整个付出,然后跌跌撞撞地享受着恋爱的甜蜜,也磕磕绊绊地承受着爱错的痛苦。
然后又不由想起,前些天补《饭局的诱惑》时,宁静说过的一段话。大意是:她自小接受非常传统的教育,因而也非常渴望自己能尽早嫁人成家。
但她总是遇不到那个愿意娶她的男人。她身边的男人似乎都只是想跟她谈恋爱,但没人想跟她结婚。彼时她才二十三四,却已经开始惧怕自己嫁不出去。
于是,在那个愿意娶她的男人出现时,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答应。却直到成婚的那一刻,才突然意识到,自己根本就不爱那个男人。
她说,这辈子说过最让自己后悔的一句话是,我爱你。
她一直在等,最后终于等到一句真的“我爱你”,然后满心欢喜地拥抱了这句话,却掩盖了自己心中那句“我不爱你”。
她以为自己等到了。然而说到底,这只是对她自己而言,等得太久了。
我想,但凡还对爱情有期待的人,大抵都是为了一句彼此同心的“我爱你”,可这句话究竟有多难得,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有的人选择了等,或许不那么容易爱错,却容易错过。
有的人选择了找,或许不那么容易错过,却容易爱错。
至于等待成瘾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或许,就是在漫长的等待中,突然有一天怀疑自己有亲密恐惧症吧。
恐惧过度的亲密,内心却又渴望能和某个人确立长久且稳定的亲密关系。在这种矛盾的反复交锋之中,渐渐地开始下意识回避与人进行深入的交流。
我选择了等,并且在前行的时光中习惯了等。直到现在,碰到一些人,碰到一些事,内心就很难再有强烈的情感爆发出来。
好像可以尝试,但因为习惯了等待,就懒得往前迈。于是那些所有的“可以尝试”变成了无所谓,无必要,变成了“不过尔尔”。
会羡慕那些沉浸在亲密关系中的人,也偶尔会有想要放手一搏的冲动,但最终总是在远远地观望着。
像是无意间吸食了慢性的毒药,待真正反应过来,才倏然发现自己已然病入膏肓,自救无能。
等待成瘾未必是一件好事,但,有时我们却只能选择继续等待。
我不觉得这样的等候是一种煎熬,只是有时等着等着,连期待都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