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我成长最快的,不是毅力、学习力,
而是获得强大精神力的能力,包括:
1. 构建「核心价值信念」,避免被环境操控;
2. 用「元认知」进行自我监控;
3. 在复杂世界中「系统化思考」的能力;
这三个能力,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能够引导你成长出更强大精神力量, 与这个世界更好地博弈
六七年前,我刚大学毕业的时候,
有一份在外人看来很光鲜的工作:
处在行业的顶端,做着采购,手底有下几十个供应商,虽然实权不大,但是走哪里众星捧月,我说不喝酒饭桌上一点酒精都不会让我看到。
但我却不喜欢那份工作,
我对那个行业没有热爱,也不擅长读那些我需要每天看到的图纸和报表,
除了工资收入和体面的社交地位,我找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我想辞职...但是所有人都劝我:
行业里的这个岗位一般根本不招应届生,你这么幸运得到垂青,前途光明,别人羡慕都来不及,你为什么要想不开?
于是我陷入了一种很不好的纠结状态:
一边做着所谓的“别人羡慕”的工作;
一边又自我怀疑,自怨自艾。
这种状态持续了半年,直到有一天我真的受不了,在当时男友的鼓励下辞职,考研,出国…
可是,辞职后,中间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我都陷入在一种「患得患失」的情绪里:
如果不辞职现在是不是更好了?
如果我失败了,岂不是很糟糕?
两年前,我研究生毕业,
回国后机缘巧合之下,没有金融背景的我,跟着金融行业某个大佬做事(因为他之前在我的母校任教过,私底下我就一直叫他老师,叫他太太叫师母)
看得出他颇为欣赏我,会带我见很多人,给我很多资源,想让我快点入行。
但是,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又决定辞职。
这次我没有一点犹豫,不是因为工作不够好,机会不够宝贵,
只是因为我知道,我的价值观决定了我不适合这个行业。
讲真的,我也不知道我辞职后会不会找到更好的工作?
但是,我一点都不担心这些,因为我有清晰的价值目标:我要去做真正能够让我感到有成就感的事情。
01.
构建自己的「核心价值信念」,
避免认知失调能力
事实上,我辞职之后,
便彻底地换了电话和微信,和原来行业彻底切断了联系。
之后开始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教育行业,我不再有焦虑,反而每天都过得很开心,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让我非常有成就感。
而且我也把原来喜欢的专业学以致用,开发了两款非常成功的产品,事业发展也很顺利。
第一次辞职的时候,家人会说我任性,朋友会替我惋惜,我自己也终日纠结怀疑。
到了第二次辞职的时候,这些都已经不会再困扰我,因为我对自己的人生和事业规划,已经有了自己核心价值信念。
但是,我发现,我们大多数人,
还是像六年前的我一样:很容易陷入一种纠结和矛盾的情绪里。
一边过得不开心,每天焦虑又没有自信,一边又不能做出改变。
我几乎每次都能在公众号听到有人跟我倾诉这样的问题:
在一段不合适的关系里,
磨蹭了几年发现差别越来越大,明明知道是彼此勉强,有分手的想法,
行动上却做不出分手的决定;
明明工作环境不喜欢,
既没有成就感,又觉得心累,每天上班像上坟,
内心有一万个声音告诉你,这份工作并不适合你,
但却做不出辞职的决定;
明明不适合某一群人的圈子,
不喜欢这种社交方式,却不得不去强打精神,
强颜欢笑地进行一些心累的无意义社交;
担心也许分手后下一段恋情更糟糕怎么办?
如果辞职下一份工作不能更好怎么办?
如果不参加这个饭局,被判定为不合群怎么办?
这种自我怀疑的认知失调的状态,让我们敏感、脆弱、怀疑、焦虑,首鼠两端。
深入地扒开这个问题来看,更本质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找到那个可以引导自己人生方向的「核心价值信念」,所以我们会陷在这些表面上的因素之间,互相打架。这时候我们是没办法分出胜负的,因为它们在你的意识中,都是属于表层的原因,也没有谁比谁更重要。
但其实我们是存在一些比这些都更高一层级的核心价值信念,一旦找到它们,就等于突然找到了人生灯塔。
听起来有点复杂,但是我之前的故事其实已经给了一个例子:
当我认为,在我的工作中,我自己获得的价值认可是最重要的时候,
那么一份工作收入是否高一两千,行业是否光鲜,同事领导是否够好,全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
同样,在一段鸡肋般的感情中,
你犹豫不决是否要分手的时候,
但是你的核心价值是: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要为只能活一次的人生负责,我也是。
那么你们相处了是一年还是三年,ta在纪念日给你买的礼物是五百还是五千,都不会是你纠结分不分手的原因。
当你认为「和自己独处,或者家人相处的时间最珍贵」的时候,
你就会安心地推掉没有意义的社交,
不会担心错过了圈子的八卦,而让自己强行融入。
找到那个让你安心的「核心价值理念」后,
你不再会被外界的干扰所绑架,
不再受制于物质带来的身份标签,
不再从别人的评价中寻找自我价值,
不会再彷徨犹豫焦虑,
做到真正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与自信。
但是,要如何获得这种构建自己的核心价值的能力?
你需要下面这个能力:
02.
用「元认知」进行自我监控的能力
元认知(metacognition)是一个心理学的名词,指的是
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元认知的策略应用在学习上非常有用,但是我想借用这个概念把它拓展得更大一点,它在情绪处理、自我认知、价值构建、人际相处上面非常管用,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
- 接纳自己
- 审视自己
- 修补自己
我青春期的时候,因为有段时间和父母相处得很不好,
他们总有各种办法否定我,让我郁闷,伤心,甚至是奔溃,
我的学习成绩也退步明显。
有一次, 我和我父亲发生了争执,我摔了一个杯子,
他扬起手要打我,我没有躲,反而扬起头等着他的耳光落下。
那一刻我大概是太过难受,情绪太过激烈,我脑海里反而出现了另外一个声音:
大宝,你不能让你爹真的把这一巴掌煽下来,他从来没有打过你,一旦动手了,你们就回不去了。
我知道你此刻非常伤心,但是家暴这件事情,你们父女俩都不能承受的。
就这一瞬间,我脑袋突然清明,我抽离出了另外一个我,
冷眼旁观,审视了一遍我的处境,陡然发现了自己的愚蠢。
于是在我父亲那一耳光真的打下来之前,我飞快地躲了一下,把脸别了过去,用头发挡住了脸。
等过了几秒钟,我整理了下情绪,
说:我们俩现在都在气头上,我要回房间冷静一下。
我父亲似乎也平静了下来,我们的争吵第一次以平静告终。
回到房间后,我在书桌前呆坐了好久,拿出了日记本,
把我所有的情绪都写了下来:失望、愤怒、不安、和想要被理解。
越写越冷静,越写越清醒。
此后,再遇到任何我觉得不开心的事情,
总会有另外一个我跳出来,和我对话:
我知道你很伤心,但是不是现在,
等会儿找个地方一个人好好伤心;
你现在抑制不住地要看小说、玩游戏、
并不是因为这些有多好玩,你只是在逃避;
你对那个男孩子心动,但他明显在骑驴找马,
对你不是真心,这不是一段健康的感情;
这个工作让你不开心,
你要好好想想问题出在哪里,你自己到底要什么?
……….
如果需要深入的思考,我会用日记本一点点地把这些问题都写下来,情绪的归情绪,理智的归理智,对自己的认知进行监控,抽丝剥茧,深入剖析,然后渐渐地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法。
直到多年后,我在教育心理学的书籍里看到,
用元认知对自己的学习策略进行调整,才猛然发现,其实我已经用这个方法多年…
我开始的时候只是把它用在自我情绪的认知监控上,但当习惯了和自己对话之后,我会在各个方面启动它:我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的,又当如何构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找到自己的价值的?
通过这个方式,
我渐渐地学会了接纳自己,自己的性别、外貌、出身、家庭、天赋,
我都开始冷静审视,
渐渐发现自己的种种不足,进而我会想开始修补自己。
而当我能够纯熟地用另外一个我,
也就是元认知来监控我自己,并且学会了接纳我自己之后,
我自然就开始学会尊重我心底的感受,渐渐地形成了自己为人处世的一些核心原则。
但是,这些自我相处的核心原则,
要想进一步提升,成为第一点所说的,和世界相处的核心价值观,
我还缺失了用来思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信息量。
没有它,我们只会停留在「情绪稳定,比较通透」的层面而已,
信息量决定了你的眼界、高度和最终的价值所在。
03.
不被碎片信息左右的「系统思考」能力
在我读本科的时候,
我就发现了我所受的教育一个很的bug:
仅仅一个专业的知识,根本不足以让我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我不明白,为什么通货膨胀,
房价节节攀升,而我父母的收入不见长?
天赋和努力差不多的人,
为什么因为专业的选择,个人的发展会有如此大的差别?
为什么女生学得好不如嫁得好?
为什么我们要结婚生子,传宗接代?
什么是公平?什么是贫富差距?
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 …
但是好在我很早前就知道杨绛先生的那句名言:
你的问题是读书太少,想得太多。
所以,显然,我那个工科专业的信息量,是不足以解答我的这些成吨的问题的。
那么别的学科就有解么?
经济学和金融学看起来不错,可以解决我很大一块问题了,
比如,财富是什么创造怎么流动的。
那么关于公平正义的问题呢?个人价值的问题呢?
我是不是要去哲学专业去找解答;
当然,如果你还要思考时间是什么?
为什么生命如此短暂,哇塞,理论物理都不够用…
越说到后来,越虚的样子。
不过,你会发现,
无论是从社会财富流动、人生寿命健康、亦或者家庭婚恋等琐碎问题;
还是到个人价值追求,宇宙终极奥秘;
我们狭隘的视野和局限的信息量,是不足够支撑我们去找到有效的答案的,帮助我们过好这一生的。
所以,只要你对自我、对世界、对生活稍有好奇,
你就会想尽办法,去突破信息壁垒,拥抱信息时代。
但是为什么我们还有「信息爆炸」这个词?
核心问题还是在于:
缺少系统性的思考问题的思维,和方法论。
因此,不具备掌控海量信息的能力,不知道如何从这些碎片的信息中,真正提炼出有用的知识,
让我们更理解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从而赚更多的钱,过更健康的生活。
系统性思维方式,
让我们基于接受世界是一个个复杂系统的基础上,帮助我们打破知识边界,找到事物的底层联系,用逻辑去构建认知模型,对所获得的知识不断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去解决问题。
我的研究生学的系统设计的专业,
我们有一整个学科语言,来塑造系统思维,用各种工具从系统化的角度来建模,分析各种复杂的问题。
在系统的语言里,世界不再只是被切割成一个个不同领域的小块知识。
每个人,每件事,每个领域,
都被各种各样的复杂联系所联结着。
我们所知的蝴蝶效应,即是混沌系统中,
一个微小的变动,如何让一个系统走向不可预测的未知。
如果世界上有上帝,
那么ta一定是那个知道宇宙系统中每一颗粒子,
每一个变量如何运动的所有信息的存在。
然则,
我们人类不是上帝,无法穷尽所有信息。
但是不代表,
我们要龟缩于无知,或者局限于一角。
技术的发达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量,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利用它们,在这丰富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那么,如何培养系统思维?
我在这里分享一些人人适用的思考方式:
- 学会定义自己系统边界、价值和功能;
- 为系统保留接口开放,保持迭代升级;
- 学会模块化,或者说结构化思考;
- 不断学习,学会迁移;
其实当你开始给自己埋下:
我要保持开放心态,不断去接受信息,优化自己的学习模型,获得高速成长的种子,并且不要停下。
你就会做到不断迭代,每隔一段时间,便会收获意想不到的自己。
最后,让我们回顾一下全文本文,
我们学会了三个能力:
1. 通过构建自己的核心价值信念。避免认知失调,陷入迷茫与糊涂之中,自己做人生的主人;而找到自己的核心价值信念,你需要学会
2. 用元认知来对自己进行监控,构建好与世界良好的关系;但是,真正找到自己想要什么,你又需要足够的信息量来提取智慧。那么你就需要
3. 系统化的思维和能力
这三个能力,环环相扣,相辅相成,能够引导你成长出更强大自我,走到更大的世界,最终获得身心的自由。
大宝一直坚信,情绪管理、目标管理,没有做不好的人,只有没用对的方法。
你也有设置了目标,却总是改不了做事拖沓的毛病吗?你也会间歇性地“丧”,提不起积极劲儿来学习、工作吗?你也会刷着刷着手机,抬头突然发现不知不觉天已经黑了,可是自己什么正经事都没做吗?大宝接触过的很多小伙伴,都或多或少有这样的问题。不过,好在我们有科学,可以找到解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