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感悟:只要芒鞋踏遍,春色自上心头

图片发自简书App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是宋代一位尼师的《悟道诗》,展示了一个从求道到悟道的过程。据说,佛教修身养性,讲禅语,专注闭目安坐,摒弃妄想杂念,即可渐入悟境,得佛道。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文字指导,没有口传教引,全凭自己领悟。

于是,此诗就给了后人们许多启示,人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心境下,给这首诗以不同的解读。有人说,作者描绘的寻春的过程,意在说明自然妙道,原在人心里,只是人们没有发现,所以,一切向外的努力,都是枉然。也有人认为,此诗是想表达,美好的事物就在我们身边,静待我们发现,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站在学习写作的角度,我则要说,此诗告诉我们,只有经历了山穷水尽的跋涉,踏破铁鞋的寻访,才有苦尽甘来的欣喜,刹那顿悟的欢笑。

你看,“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多像我们这些初级学习写作者,我们满怀着对写作的热爱与执着,放弃8小时以外放松、娱乐的时间,自己给自己栓上套,绷上弦,拜师学艺,参加呆萌写作训练班。我们每日阅读、思考,完成一周一篇的作业,许多同学还再建学习小组,坚持每天一篇,不就是在苦苦的“芒鞋踏遍”, 找寻写作的“春天”吗?

是的,这“春天”好难寻啊,我们自觉挺尽力的了,我们绞尽脑汁,日思夜想,甚至,梦里都在构思文章,可还是不得法,没有大的长劲,还是无法做到文思泉涌,下笔有神,春天的影子在哪儿呢?看到那么多高手洋洋洒洒的每天产出高质量的文章,我们焦虑、不淡定啊。

可是,我们忘了,写作,原本就是个修练心性的活儿,(许多同学在为什么写作中不是也说,是为了修身养性,提高自我吗?)要有所悟,有所得,既要踏破铁鞋,苦苦寻觅,更要闭目安坐,摒弃妄想杂念,笃定身心。

写作,更是个由量变到质变,反复学习、实践、积累、求索的过程。在这漫漫征程中,有时会是渐行渐悟,有时会渐行顿悟,有时,可能行很久也不得悟,但如不丧失信心,不放弃,接下来就有可能是核裂变的大得、大悟。总之,在写作这条路上,只有坚持再坚持,从头走到尾,才能有所得,才有可能进入化境,这是创作规律,是千古不变的真理。

郑板桥在《画竹》诗中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你看,垂名青史的板桥先生坚持用了漫长的四十年时间来画竹枝,日夜推敲不停索,才悟出绘画技法,艺术达到顶峰。

《书画鉴影》记载了郑板桥自述画竹的经历:“余始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由少到多,再由多至少 ,是绘画创作实践的一般规律。第一个少,是画不出而少,第二个少,是为了简洁、精炼,这是绘画艺术的提练的过程,其实,百工百艺皆相通,写作,又何尝不是由写不出,到写地出,再到简练、精道的过程呢?

所以,既然咱们钟情于写作,就把写作的学习、探索过程当做对“春”的寻找之旅,当作一生要追求的事情吧。所以,我们无需太着急了,只要始终行走在阅读、思考、输出的路上,一点点的体会、一点点的悟,相信由量变到质变是迟早的事,前面的“不得”,是为后面的“得”积蓄能量的,相信只要“芒鞋踏遍”,春色自会上枝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金陵,冬雨稀疏不急 空气湿软而绵密 我把面孔浸在水仙氤氲的气息里 手指触摸杯缘 想北平雾霭里的暖冬 白檀明灭殆尽 ...
    任天洋阅读 246评论 0 0
  • 我是一只被圈养的鸟, 从来懂规矩老实巴交, 无意中衔起一棵 被风吹到嘴边的草, 笼外人一声鬼叫, 吓掉我半身羽毛……
    芃悠阅读 388评论 0 1
  • 有事必须到另一个小城去一趟,偏偏爱人也有事脱不开身,万般无耐,只好咬一次牙充一次女汉子了。幸好有好友做伴,心里多...
    玫兰妮阅读 378评论 0 0
  • 英语动词的三大分类 一、实义动词 二、助动词(与实义动词连用构成复合谓语) 三、情态动词(与实义动词连用构成复合谓...
    嘉美伯爵阅读 1,72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