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虑石考证

昌虑石考证

薛国公子 撰文


昌虑石,又称为韦子平刻石,是晋代昌虑城驻军的记功石。

该刻石于清末民初之际,出土在山东省滕县礼教乡土城村,即今滕州市羊庄镇土城村。

昌虑县的前身是滥国,春秋末期被鲁国吞并。战国时代,前期属齐,后期属楚,设昌虑县。至隋开皇年间,昌虑县并入滕县,故县城废成村落,俗称土城。


土城,地处沂蒙山脉和鲁西大平原之间。上古时代,由薛河中游的蓝夷部落逐渐发展起来的小国“滥国”。

在商代之际,东夷部落的蓝夷与商人关系不和,常相互骚扰征伐。据《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六年曾击退蓝夷进攻,河亶甲、祖乙在位期间亦多次征讨其部族。《纪年》载:“仲丁即位,征于蓝夷。”(《后汉书·东夷传》注和《太平御览》皆引此书)。《纪年》又载:商王“河亶甲整即位,自嚣迁于相。征蓝夷,再征班方。(亦为《太平御览》所引载)《后汉书·东夷传》说:“至于仲丁,蓝夷作寇。”仲丁为商朝第十王,河亶甲为仲丁之孙,为第十二王,都属于商朝初期。蓝夷被列于东夷族九夷之外,看来是东夷族的别种,虽为小国,但其力量不可小觑。

商代蓝夷到了西周初年,经过周成王之际,周公旦对东夷地区(主要指山东)的反叛者进行两次剿灭,除了奄和薄古被重创外,其他小国也遭受了严重的打击,蓝夷也在其中,元气大伤。

地处今邹滕二县市之间的,西周之际邾国就把蓝夷之地侵占了,西周末期与东周初期之际,邾国三分,邾夷父颜长子邾夏父继承邾君位外,次子邾友父封于郳,其弟邾叔术则就封邑故蓝夷,建立曹姓“滥国”。

又据《春秋》载,其后裔邾黑肱于鲁昭公三十一年(前511年)冬背叛邾国,携滥邑投奔鲁国。到了战国中期齐威王之际被齐国占领,战国后期为楚国所占,始设昌虑县。秦时,初属薛郡,后属东海郡,汉代因之。

从汉代以后,薛县的战略地位逐渐向昌虑县城转移,原因在于昌虑县城处于东部群山与西部平原之间的过度地带,攻守兼备,进退自如。

所以,汉后昌虑县城常驻军,多次战事亦发生在昌虑县境内,尤其是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之际,甚至于隋代撤昌虑县并入滕县后,其昌虑废城(土城)战略意义也并没有立即消失。

宋金之际,除了在滕县北设置白马关与黄草关外,金人还于滕县南境,故昌虑城前,薛河南岸的陶山,设置军事重镇“陶阳镇”。

因此在近代,昌虑故城多出土与古代军事方面有关的遗迹与遗物,“昌虑石”便是其一。

“昌虑石”是西晋纪功石,在清末民初被乡人发现于昌虑县故城中的土城村附近,民国之际被国立山东图书馆收藏。昌虑石上有文字,多次被拓,拓片被当时爱好者所收藏,胶县著名的金石学者柯昌泗《山左访碑录校补》曾收录《昌虑石》。

《续滕县志 卷五 金石录》亦文图并载:“昌虑石,石径一尺二寸八分,高二寸四分,中有两孔,乃磑之上层。铭文螺旋书之:韦子平大得佳[豈隹],可直二匹,以大康九年四月十五日著功,至六月廿四日,都讫焉也。(别标四字,双孔侧)昌虑石也。

本志又释云:“石径一尺二寸八分,高二寸四分,中有两孔,乃磑之上层铭文,螺旋书之‘昌虑石也’四字,复另书两行。《后汉书》:‘光武纪建武五年秋七月,帝自将攻董宪于昌虑。’李贤注:故城在徐州滕县,古邾国之滥邑。石今藏山东省立图书馆。胶西柯昌泗云:‘右晋韦子平磑,题字石为磨形,云造作佳️□[“豈隹”合字,盖合磑碓,右文为一字,今定为磑字者。《说文》于磑,云䃺(磨之异体字)也。又云䃺石,磑也。于碓字,云舂也。则磨石为磑,舂者为碓也。然晋时水磨之制盛行,多用碓字。《世说》云:‘王戎既富且贵,区宅水碓,洛下莫及。’《太平御览》所引王隐《晋书》:‘石崇有水碓三十区,及诏赐卫瓘水碓各条,皆石磨制也。’《御览》又引《邺中记》曰:‘解飞者,石虎时工人造作旃檀车,左毂上置磑,右毂上置碓,每行十里磨麦一石,舂米一斗。’此则与《说文》义合,且可见当时二物相并为用,音又相同,是以通为一字。此磑,遂合书之,匪直据补,分书字体,亦足征制磨之风尚矣。“

石虎的一个名叫解飞的工匠,把磨和碓同时安放在一辆车上,左轮驱动磑磨米,右轮驱动碓舂粮,可谓之神奇。

不过,磑就是磨,即磨磑,或写作磨硙,世人常念作“磨棋”,盖读半边“豈/岂”符,或者古音如此,且磨硙如“棋”,应有关联。磨磑需要上下两片磨石错磨,才能磨面糊。而碓,即舂碓,石臼窝,捣米杆称为“杵臼”,主用于谷物脱皮。

  清末民国间云南省剑川县向湖村北寨白族人,近代著名的学者、书法家赵藩先生又于《两汉金石记》中题跋昌虑石拓片云:“山左出土石磨盘三十一字,周团之似曰:‘韦子平大得隹 ,直二千(笔者注:实为“匹”字,非"千"字),以太康九年四月至六月著功,都讫焉。’‘别标四字,双孔侧:‘昌虑石也’,端排镌。鲁有邹、虑、葛宝地,此点岂地名?盘石,俾石传,爰其款古朴,书格独淳,贤考古硙磨,本一物,厥始自公输般,前民利用千古世。勒铭于物,原当就诸家著录,此独缺,亟为欧赵补录谈遗编。寒瓊道兄得山东新出土石磨盘文新搨本,此自来著录家所无也。惜行远年者,不能考证。始题一诗用饯眼福。中华民国八年六月六日  石禅老人  赵藩。”


  研究铭文可知,“豈隹”合字,即“磑”。“直”通“值”,“大康九年”即“太康”了。

全文意思:西晋之际,昌虑县城驻军,太康九年(288年)四月十五日,韦子平因功嘉奖,兑值两匹布,到六月二十日全部付清,支付事宜铭刻在昌虑磨磑石上,并送给韦子平以作证据。

昌虑磨磑石,以“径一尺二寸八分,高二寸四分,中有两孔,乃硙之上层铭文”看,尺寸不大,应为小石磨,且所刻字者为磨磑的上层磨石。

古代以磨磑铭刻军功,国内外所见者仅有“昌虑石”,确实让人惊叹不已。

这只纪功石出土在昌虑故城里,至于具体何时出土,《续滕志》虽没有言明,应该也在清末民初之际。《续滕志》又说“昌虑石”,(民国年间)收藏于山东省立图书馆,现在是否还存在已经不清,或已失踪。

铭文里的“二匹”,不是二匹马,而是二匹布《说文解字》:“匹,四丈也。”,二匹布,就是八丈布。

晋代军功奖赏等为何不兑付钱币,而兑付布匹?这与那个时代的经济与社会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两晋时代,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官方无心或无力推行新货币制度。

因为未发行新货币,主要流通前朝旧钱,货币体系混乱且缺乏官方统一管理,导致经济活动中广泛使用实物交易。

尤其是在西晋(265-316年)未铸造新货币,沿用曹魏旧制,布帛的使用更多体现在官员俸禄和赏赐中。

根据历史记载,晋武帝在泰始、咸宁与太康年间,对功臣和官员的赏赐中,布帛占有重要比例。

上行下效,昌虑县城的屯兵,用布匹支付将士韦子平的军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韦子平获何军功而论赏,今已不得而知。








  “晋韦子平石磨拓片”曾现于北京东方大观2015年秋季拍卖会暨金石契专场(成交价¥72000元)。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