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在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召开之际,全球首个以互联网为主题的大型科技馆——乌镇世界互联网科技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这座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的全新展馆,将科技感与叙事性紧密相融,讲述着互联网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透露出一个开放、包容、平等、共享的数字世界。
如果说科技馆代表着我们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的信心和决心,那同一时间的长三角文博会则通过展品与文创,向观众展示世界各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观众带来更全面、更立体、更深度的艺术体验。
各地博物馆更是早早推出自家特色的文创产品,让文物不只存在于博物馆。像甘肃省博物馆“马踏飞燕”、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U盘、故宫博物馆推出的古代名画卷轴系列冰箱贴等,在互联网火出圈,不仅令人耳目一新,颇受年轻人青睐,也让文物不再沉睡于展柜中,而是可以被更多人欣赏和拥有,更点燃了越来越多人对文化传播的热情。
除了官方“下场”,还有许许多多的同学在文化大放异彩。近年来,中国传统服饰的穿搭再度复兴,汉服受到年轻人的追捧,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正在增强。广大文艺工作者也通过各种主题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将文化送到基层,更在当地培养了一批带不走基层文艺人才,使各阶层社会群体都能够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真正把精神食粮送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前些日子,上海万圣节COS(角色扮演)活动,不是西方吸血鬼恶魔骷髅反派,也不是带着孩子去邻居家要糖捣蛋,而是“本土化”,充分发挥人们的创意和幽默感,扮演古今现实、虚拟人物角色、表情包、网络热梗等,为活动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表达自我、释放压力的同时,更展现了年轻人充沛的创意、幽默和多元性,也让我们看到了一条崭新的文化传承与发展之路。。
这些百花齐放的现象,归根到底,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汉服变“常服”、“洋节”中国化……广大党员干部更要坚定文化自信,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大力创造文化的新的当代表达形式,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