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好像只要停下来的话,就随时会被社会淘汰。于是,每个人被裹挟着一路向前,出差坐飞机高铁,上网须极速体验,上班要“末路狂奔”,就连蹒跚学步的孩童都“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可是,好多人拼尽全力,发现还是无法达到预期后,便逐渐陷入自卑和焦虑中。于是,开始失眠、脱发、出现黑眼圈,甚至抑郁自杀......
其实,不是社会发展的太快,而是我们活的太拧巴,每天总是不肯放过自己。
杭州灵隐寺,有一副对联是这样写的: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个“半”字堪称精妙,道尽了世间百态。
所谓半称心,并非不求上进,而是要顺其自然,用知足常乐的心态过随遇而安的生活。
所以,好多时候,我们不如放慢脚步,让生活更从容一些。
一、慢,是一种生活态度
如果你熟读唐诗,就会看到这样的句子:
“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 “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多么闲适而美好的时光,古人尚懂得静观生活细水长流,为何现代人脚步却如此匆匆?
所以,不忙之时,你不妨坐下来,沏上一杯香茗,远望远山如黛,苍翠欲滴,近看庭前花开,明艳夺目,这是何等惬意、何等快意之事?
当一切慢下来后,你会发现一些原本生活隐藏的美好。“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莫将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二、慢,是一种人生境界
俗话说,慢慢来,会比较快。
年轻时,我们精力充沛,身体强健,常常自以为是地往前冲,结果走了很多弯路。这其实是一心求快、急功近利所致。
后来年龄渐长,经历摸爬滚打后,我们少了几分狂热,多了几分成熟,明白凡事既要全力以赴,又要顺其自然,反而取得了一些成就。这就是心若放宽,好运自来的道理。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所以,我们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就像金属只有退火后,才不会变形,产生裂纹。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爱情也是一样,慢慢爱会比较好。因为一生很短,只够爱一个人。
三、慢,是一种成长规律
在植物界,有一种自然规律,就是长得慢的树更能成材。因为长得快的树,一般密度较轻,不可用作梁柱。
曾经有一个孩子,叫阿尔伯特。他三岁多了还不会说话,后来总算开口说话了,但是说得很不流利。
上学后,同学们都不愿意跟他交往,老师甚至认为他智力迟钝,将来不会有出息。阿尔伯特因此极度自卑,整天只想着逃学。
一天,父亲带他到郊外,指着两棵树说:“你知道那是两棵什么树吗?”
阿尔伯特摇摇头:“不知道。”
父亲说:“高的叫沙巴,矮的叫冷杉。你觉得哪棵树更珍贵?”
阿尔伯特想了想说:“应该是沙巴树吧,它长得那么高大。”
“错!”父亲说,“长得快,木质一定疏松。长得慢,木质坚硬,才珍贵呢。你别看沙巴树现在长得快,三年之后就不长了。冷杉却不同,别看它长得慢,但它始终如一地坚持生长。”
说着,父亲把他领到冷杉面前。阿尔伯特仰着头,若有所思地说:“爸爸,你是想让我做一棵虽然长得慢但是永不放弃的冷杉树,对不对?”父亲满意地点了点头。
从此,阿尔伯特不再逃学了。他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他的全名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所以,慢不是消极慵懒,而是享受生活;慢不是无事不做,而是有条不紊;慢不是停止生长,而是尊重规律。
当我们步履匆匆,疲惫不堪时,不如停下脚步,让心放慢,因为慢下来的生活会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