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站在长城之前,就感到一股宏伟气息扑面而来。
这次,我来到了慕田峪长城,这是一段由明朝大将徐达为抵抗外敌入侵,而主持修筑的长城,历经风雨,仍十分完好。
踏上长城,脚踏坚实的砖石,轻风拂面,望向远方,令人感到十分旷达。望向前方,蜿蜒曲折的长城直入山中;向后看去,仍是宏伟的长城。慕田峪长城,就如一条沉睡的巨龙,蜿蜒蛰伏于那一座座连绵不绝的雄风之间,称其为天下之奇观都不足为过。
此长城的结构十分精妙,一个个巨大的砖石间都暗藏玄机,定是出自匠人之手。长城的边沿设有一个个方形的垛口,如有敌人爬上城墙,战士们便在垛口间挥刀杀敌,每个垛口的下方还设置着一个小小的“窥观孔",在用于察看敌情之时,又确保了战士不被暗箭所伤。长城的两旁还有石沟,每隔十米又有一出水口,这便是长城上的排水系统,简单又实用,当大雨倾盆,汇积的雨水便会顺着石沟,从出水口一泻千里。而最巧妙的还是那独特的双垛口设计,城里城外皆可攻击。当敌兵兵临城下之时,即可凭借着陡峭的山坡,高大的长城等地理优势,正面迎敌,激烈撕杀;又可略施小计,大开城门,诱敌深入,再趁其不备,紧闭城门,上演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经600多年而保留完好,长城仍“雄姿不减当年”上等的材料是必不可少的。堆垒起长城的一块块的上好坚石是不消说的。而将一块块砖石组合,固定的“粘合剂”也很有讲究,古时候没有水泥这种东西,要将大块石料粘合在一起是个难题,不过好在古人自有高招,他们将糯米,石灰,黏土,黄沙.....好几种原料,加热,混合,用于粘合石块,颇有成效,这种材料凝固的人硬度,质量都与混凝土,水泥不相上下,就这样,一块块分散的石块,凝聚成了这座不败的高墙。
长城上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不错,就是那一座座烽火台对长城来说,这就像鸟的膀,鱼的腮一样。说到烽火台,人们一想到的应该是那升入天空的滚滚狼烟吧,这是众所周知的。然而,烽火台不只有狼烟,真正的烽火台,顶端有两个口,一个口,用于放狼烟,一个口,用于放炮。在山上起雾起沙能见度低的天气里,狼烟是不起作用的。这种炮就发挥用处了。此炮其实是一种爆竹,叫“窜天猴”,一点火,顿时直冲云霄,接着爆炸,绽放出一朵醒目的火花,伴随着一阵响亮高嘹的“噼啪”声,声传千米,使警报在长城上一个接一个地传开,及时通知后方部队和京都的皇帝。除此作用外,不同数量的炮响还有不同含义,一炮表示“发现敌方小股部队”,两炮,三炮则是“准备好,大敌当前了!”
脚踏一块块历经岁月的坚砖,我行走着,我想象着,我仿佛看到皇帝爬上长城,面带微笑,身着龙袍,望向远方,指点着江山;我仿佛看到大将军身披金甲,腰佩宝剑,手中鲜红的金边令旗一挥而下,战士们抽弓搭箭,手中银闪闪的大刀一齐落下;我仿佛看到,月夜风高,两炮火红的“窜天猴”直上云霄,士兵们顿时神色紧绷,紧握刀枪,在长城上严阵以待;我仿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