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义乌很国际化,但是我不知道化得这么厉害。一个“小城”却有无处不在的三语路牌,老外们在红绿灯路口等候,在共享单车旁扫码,在店门口抽着土耳其烟的侧影映衬着远处的晚霞,在足疗店在商品城在路边烧烤摊。穿着阿拉伯长袍的商人们在店门口拥抱告别,隔着十字路口仍挥手致意。你来我往水到渠成,在合适的土壤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昨晚在一个大众点评top几的中亚餐厅,厨师是叙利亚人,隔壁的中国家庭带着孩子邀请外国客户一起共进晚餐;今晚在著名的“鸡毛换糖”吃义乌菜,有点像广式早茶的人声鼎沸,隔壁一桌的年轻人一直在讨论律所里的事情。这是一个毛细血管都在谈生意的城市,一个连夜市十元手机贴膜都有中英阿三语的地方,“中欧班列”这样的词就应该属于贸易得如此扎实的地方。
东部的天亮得早,五点多天就大亮了,站在窗边看对面的国际商贸城一区,车流已经开始动起来。我记得第一次看到义乌人的故事是张译和殷桃主演的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勤奋努力是他们的基因。现在流行说“勤奋也没有用,你只是时代的一粒沙”,看着对面大楼玩具花类饰品批发的大字,这个MY战之下仍然人来人往的世界商品集散中心,任何一笔小买卖都被做到极致,此刻很难说出勤奋也没有用。
义乌菜里面的两头乌夹饼,两片面皮夹一块脆肉青瓜丝,有点像Burger,又有点像北京烤鸭,配一点本地黄酒便可酒足饭饱,不知道是不是历史上衣冠南下带来的菜式,然后勤奋地扎根了义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