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自理、体谅、感恩,对刚刚两岁半的孩子,也许有人觉得谈这些太早。我却认为对于孩子,凡事不是先发展出能力,而是先有观念和规则,类似于轨道和边界。先在适宜的土壤里立足和扎根,然后生长发育。
秋天我家小朋友就要入园,我开始在生活里很多方面和他强调,进入幼儿园是长大的一步,而长大要学会照顾自己和自己的东西。比如吃饭、喝水、穿鞋,蹦跳玩乐时如何保护自己安全,受伤怎么办,自己的图书玩具如何保管等等。涉及的内容非常多,需要很长时间、很多练习和挫败,来一点点提高和积累,但我觉得现在已是适宜的时机,来开始和润物细无声的去进行这些。
1)吃饭
这个是目前还不太顺利,也让我比较挠头的事。
两岁多一点开始,他就有能力自己独立吃完一顿饭了,但是老人觉得他拖拉,担心吃的不够量、种类不全面,总是忍不住去喂、去追、用零食佐餐来引诱……以至于我觉得他的自主吃饭能力在不断退化。
和老人的沟通劝导以各种形式从未间断,但观念难以转变,甚至在我向孩子讲述进餐规矩时,老人直接无视我的话而去立刻满足孩子的任性要求(这种当面抹杀我管教孩子的权利和威严的情况让我很是郁闷)。因为这方面的分歧一家人多次搞的不愉快,孩子也借机哭闹,火上浇油。我希望至少一家人进餐时的气氛是和谐融洽的,所以这个问题的改进非常缓慢。
说到这里,其实我心里是抓心挠肺的,哈哈。因为它不是偶尔出现的问题,而是一日三餐,在不断重复和巩固不好的习惯。孩子已经可以用正常方式进餐(包括自己吃、吃饭时没有零食佐餐),为什么却人为制造出干扰和诱惑,日后再花更多时间、力气去纠正它。
而且在我看来,这不仅是吃饭,这是孩子自己照顾自己,自己掌控自己生活的问题。孩子需要自己去感知和判断是否吃饱、喜欢什么口味和食物、吃下的够不够满足营养需求和身体需要。他要对自己负责,他的喜好、感受和选择也应当被尊重。我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鼓励他自理,尊重他意见,唯独吃饭的事,我力不从心。和老人讲这些,会被认为小题大做。但我真心以为,这对孩子的性格和能力发展,是不好的误导和纵容。
2)穿袜子、穿鞋、穿衣
练习一阵子了,穿鞋基本熟练,穿袜穿衣依然动作笨拙,需要大人非常有耐心,去等待,去想办法把这件事变的有趣,从而鼓励他自己来做。
3)外出走路
我家小朋友体力不错,但是和奶奶出门,一下楼就喊累求抱,和穿袜穿鞋一样,在老人面前就机能退化。其实原因简单,老人心里也了解,只是狠不下心,做到妈妈那样“决绝”。
曾经我也不开心老人这样做,担心孩子搞不清规矩,越纵容越离谱。但是后来慢慢看到孩子只要有我在,他会自觉做好这些,我心里渐渐放松下来。
老人以各种机会来表达对孩子深厚无私无穷的爱,有时方式和程度有失偏颇;孩子能体会到这种爱,也自然愿意享受这种宠爱,撒娇耍赖是信任、是放松、是毫无戒备的表现。这样的爱的给予和接受,是人类的本能,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流动,当孩子长大后,这些可能是他童年记忆里最深刻最美好的部分之一,我不忍心阻隔和剥夺,也就不再苛求。
4)带玩具出门
小朋友外出游戏时会选择带上小三轮、皮球、竹竿、土铲之类,他可以自己选择带什么,带出去就要自己看管好,不能中途扔给大人。
比如他要带皮球、或者爷爷的一根两米长的杆子出门,可以,但他要自己一路拿着。中途觉得麻烦了,只好自己拿着送回家,再重新出门。
比如他在晚上散步时间选择骑小三轮,那么小区里的上下坡和路口,他都要自己看顾好。每到路口要先停下或减速,左右观察。一百米的上坡路,他要自己把小三轮推上去,中途累了可以停下休息,自己用脚别住车轮,防止车子下滑,妈妈在旁边唱他喜欢的儿歌,给他打气,陪他聊天,通常妈妈不会出手帮忙。
5)整理玩具
我对家里东西各有其位这点是有点强迫症的,从一岁多开始带领和敦促小朋友收拾玩具,如今两岁半,基本做的很好。他自己的各种玩具和书籍,睡前或出门前都自觉收拾的井井有条。有时他忘记,即便洗过澡也会让他出来补做。
经常使用的理由是,晚上玩具们需要回到各自的家里,和他的同类朋友们一起睡觉,不然夜里黑漆漆独自被遗落,会迷路、会走失、会难过无助。不时有个别玩具遗忘在茶几下、沙发缝等角落,捡起来声情并茂给他演个悲戚的失散故事就能打动他。耐心给他时间把所有收好,一边提醒一边鼓励,不要心急多手替他收,不要剥夺孩子练习新技能、养成好习惯的机会。
经常提醒小朋友玩过一种玩具后先收拾整齐,再去扑腾另一种,这样地方总是充裕,也防止不小心损坏玩具、或误伤到自己和家人。小朋友有几次不小心踩到和压到散落在地上的木头积木,痛的哭起来。我一边安抚,一边用这个机会游说小朋友,同时不流露指责、讥讽的言词或语气,这样孩子比较容易冷静的去体会和理解妈妈的建议。
另外,想各种办法把整理工作变得有趣。
上百块积木,让他按照喜欢的形状或颜色逐一捡出收起来,顺便让小朋友练习分类思维和排除法的运用。或者,积木桶的盖子上有不同形状的开孔,让他把积木塞进不同形状或尺寸的开孔,练习了形状对应,还延伸到形状拼接(两个半圆/三角/矩形拼起来塞进圆形/正方形开孔),也是对面积的粗浅体会。完成整个过程需要一些时间,妈妈在一旁不时把引导鼓励的话编成小朋友熟悉的曲调唱出来,有时小朋友要求妈妈唱歌不能听(没有不停即兴编词的天赋,妈妈经常舌头打弯,哈哈)。
对于一排排的玩具车,我启发他想办法一次多搬几辆,比如夹咯吱窝、夹脖子、下巴、脸蛋等等,他试的不亦乐乎,一边嬉笑着一边快速收好。
对于书籍,他从很小就被告知,要好好保管,才能源源不断享受到新书,包括不能撕书、不能用笔乱画、不能洒水或沾食物残渣、不能各种弄脏、看后整理好放回自己的书架。我自己不时看书,让他看到妈妈的所有书保存许多年依然平整如新。慢慢他觉得这些是自然而然的事。
6)选择和代价
两岁半左右,小家伙的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许多时候不肯听大人的要求和建议,甚至一定要对着干。当然这是自然的心理反应,我家小朋友应该算自我意识和叛逆情绪出现较早的。于是我想,与其强制推行规则,不如让他去切身体会,让他体验一下不同行为和选择导致的不同结果。
之前为培养他的责任感,对于他要带出门的各类玩具,我尽量尊重,要求他自己携带和照管好。然后他了解到,有些玩具带出去会给自己诸多不便,下次便会三思后行(比如两米长的竹竿、一大瓶沐浴液)。同样的逻辑推行到其他事情上。
比如晚饭后滞留奶奶家,或在小区转悠到很晚,那么回家就可能没有时间看英语动画片、或者没有时间讲睡前故事。比如乌云密布时不尽快回家,就可能赶上淋雨。
如果他不听劝诫固执已见,就让他尝试几次。到了规定时间必须上床睡觉,如何哭闹也没有动画片和故事提供。赶上了大雨,那么大家就一起在滚滚雷声和泼洒而下的大雨中狂奔回家。
当不愉快的结果发生时,也顺其自然的接受,平和、简洁的和他回顾事情的因果关联,但是不评判、不责备、不讥讽。因为他在心里或多或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带来了“恶果”,已经产生胆怯和愧疚。这时的负面言辞只会把孩子推远和激怒,使他专注于(家长和自己的)情绪,而难以平静的体会和思考。告诉他不愉快的结果妈妈也感到难过,但是只有接受和承担结果,下次如果不想发生,那么试试另外的做法。孩子在发泄过不满和不达目的的挫败后,会比较容易平静下来接受现实,并且理解自己行为造成的因果反应。
现在小朋友因为各种原因要求推迟回家时,会停下来思考一下,并振振有辞,比如:“和妈妈玩枪不回家/骑小三轮绕大圈/走这边远的路……回家晚了就不能看Peppa Pig和讲故事,那还是XXXX吧”。其实他做出何种选择不是关键,他从两岁半开始有了思考、推理、权衡、选择的主动行为和心理过程,才是让我欣慰的。这是孩子一步步走向成熟和理性的开始。
7)体谅、感恩
体谅、感恩的前提是共情,先有自己的感同身受,才能推己及人,体会别人的感受和付出。对两岁半的孩子讲共情,确实有点早,因为他还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阶段,但我也试着做一点点尝试和引导。
首先,让他有机会体会疼痛、辛苦、疲惫之类不舒服的感受,不要把孩子放在温室蜜罐里,代劳他应该承担的付出和劳作,替他阻隔所有风雨伤害和挫折,那不是真实的世界,不是真实的生活。
然后,对于别人的善意和帮助,大人当着孩子面表示感激,包括来自家人的好意和帮助。对于别人的付出,也当着孩子面讲出来。比如我会告诉他,爷爷为一家人买菜做饭很辛苦,奶奶照顾他一天很疲累。总之,让孩子知道没有理所应当的享受,你的片刻享受,可能得自他人的付出和牺牲。
虽然还属幼龄,小家伙不时冒出的贴心举动让人惊讶又感动。
晚上我给小家伙洗澡的最后,会让他扶住我肩膀给他洗脚,我衣服的肩膀部位便会沾湿。忽然有一天,还是我蹲下给他洗脚丫的时候,他微微弓背弯腰,用手撑着我的膝盖说,不要弄湿妈妈的衣服。瞬间我的心就化了,他那个姿势摇摇晃晃不很方便,竟是为了小心不要弄湿我的衣服。
每晚小区散步时,小家伙经常要求奶奶一路陪伴,送他回家,不然定是一场哭闹。有次散步途中,忽然飘起小雨,之前他因为动作拖拉,和我们淋过雨,大概想起自己那次不太愉快的经历,朝奶奶大声喊,奶奶快回家吧,别淋到雨,路上小心。我们所有人都很意外。
每周有一天爸爸值班不在家,平时我俩分工的陪玩和家务工作由我一人进行。和小家伙解释过一次,之后爸爸不在家的日子,小家伙就格外乖巧,妈妈忙碌和洗澡时他自己玩耍,也会帮妈妈做些小事,不会过分黏着妈妈。
有的时候我磕碰了或者遇到不快的事,刻意在他面前做出略有夸张的难过、失落或伤痛表情,他会站住注视我(当然我继续投入的演出,嘿嘿),然后走过来给我拥抱和亲吻。那一刻心里真是甜的飘飘然,觉得养育孩子的所有辛苦都是云烟。
看过一位知名编辑(父亲)的帖子,记述和上初中的儿子爬山。因为天气炎热没有带够水,中途孩子又累又渴,父亲请朋友陪孩子慢慢下山,自己先跑下去找卖水的店铺,跑来寻去买到水时,儿子已经走下山,脾气大发,搞的父亲和友人颇为尴尬。
看后我觉得这个孩子很可能是被宠溺养大的。十三四岁的高壮少年,热了累了渴了便只想到别人来服务和满足自己,对于同样拙于体力、搞文字的中年微胖父亲,毫无体谅。在父亲忍着疲累口渴尽力寻水后,没有感激关心,却只埋怨和发泄。
为孩子的家长遗憾,在孩子的漫漫成长过程中,没有充分教会他体谅、感激和承担。可以在爬山前和孩子一起了解天气阴晴和温度,准备雨伞还是遮阳帽,要备多少水。途中发现天气炎热,自备的水消耗很快,一路上山已发现少有卖水的店铺时,和孩子商量控制喝水的频率和每次的饮水量,而不是一次喝个痛快。决定派一人快速下山买水、再送上山给大家时,和孩子说清这意味着怎样的消耗和忍受,大家商量谁还有体力和能力牺牲自我为大家服务,即便心里知晓最终由父亲来担当,也让孩子明白这个权衡和抉择的过程。一来遇事当“英雄”不是凭一时意气,需要理智分析和权衡后慎重决定;二来大家明白做出更多付出的人承担了什么,单是甘于承担的意愿就值得大家感激。如果有前面这些过程,孩子一路渴累,下山才拿到父亲送来的水时,可能不会生出那么强烈的愤怒和埋怨,而会对父亲怀有感激和安慰。
也为孩子可惜,没在成长过程中、没在遇到突发事情时被教导和被允许体验上面的过程,没有被引导着去学习如何妥当的照顾自己和他人,学会如何应对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和挫败,才会引发出理所当然的坐享其成,和无法满足时的激动情绪,而这些激烈却不恰当的情绪又被宽容和默许,错上加错,越错越远。
可能我在十三四岁的时候同样任性自私,做的不比这个孩子更好。但是我希望自己从儿子小的时候留意这方面的引导和教养。
8)游戏时保护自己
随着年龄增长和支配自己肢体能力的提高,小家伙想要尝试的活动越来越多,挑战的难度越拉越大。老人怕孩子意外受伤,常常会阻止,或者跟在一旁念叨慢点、小心之类。收效不大,可想而知,因为这是孩子的天性和成长的必然。
他想要尝试了,就是他有了拓展新能力的可能,不要阻止,哪怕你觉得他的能力仍然不济。让他试,教他必要的安全和保护措施,可能发生的危险,如何防范化解,发生意外如何应对。两岁半很多听不懂,没关系,家长一样要讲、要示范,这是一种姿态,一种面对任何尝试和探险都需要具备的思维和行事方式,我们在做,孩子就在浸润和感染。
All in all,上面所有这些也许都源于我难以压抑的忧虑。很多好的教育资源需要殷实的经济基础,我和爸爸能提供给你的有限,比我们规划和期望的相差甚远,也许未来十几年我们有机会拼搏自己的事业来改善,又也许我们无法实现。那么孩子,我们还能给你什么。可能就是多给你一些能力去选择自己想走的路,多给你一些能力和信念,能在这个丰富美好、又充满迷惑和磨砺的世间,活得轻松自在一些。你知道,妈妈说的轻松不是好逸恶劳,是热爱和享受活着的过程,无论在云端还是低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