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墨籍作家陈修远散文获第五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金奖
知即墨 手机客户端
日前,从第五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组委会传来喜报,青岛即墨籍作家陈修远散文《一抹乡愁寄春雨》,从近万件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摘得本届联赛散文金奖的桂冠,并将应邀出席在海南省三亚市召开的颁奖大会。
据了解,散文《一抹乡愁寄春雨》系陈修远先生于2017年3月10日应知即墨APP开辟的天南地北即墨人“游子吟”版块约稿而写的。
附链接《一抹乡愁寄春雨》
陈修远,1966年出生于山东即墨温泉,作家、编剧、导演、书法家、央视栏目、央视网栏目撰稿人、编导。主要影视作品有散文集《落笔成河》(本次获奖作品已收录其中)以及电影文学剧本《被爱情打湿的红纱巾》、数字电影剧本《天马栈桥上空的玫瑰》、微电影剧本《海誓山盟》,其作品分别在中华传统文化青少年影视嘉年华、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等全国性影视活动中获奖,2018年执导的微电影《醒来3》,获得第三届国际微电影大赛“十佳公益微电影奖”,同时,他还为家乡即墨创作了很多优秀的歌曲。
本届“中华情”诗歌散文全国联赛,是由中国散文网、华夏博学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诗书画家网、人人文学网、澳华文学网等联合主办的全国性大型文学赛事活动,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人民日报》原文艺部主任石英,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原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石祥,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文系原副主任卢永璘,中国诗歌学会驻会副会长、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会长曾凡华,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李舫,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委员、致公党中央文化委员红孩,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世界诗人大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秘书长北塔,中国作协《诗刊》社事业发展部主任、中国诗歌网副总编辑蓝野,中国散文网总编辑、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邵建国等专家学者组成评委会,评选了进入终评的作品,并为联赛题词祝贺。
本届联赛在海内外近30家媒体积极宣传下,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和港台地区及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巴西、新加坡等国家的9667多位华语作家的作品,显示出大赛的全国性、时代性及国际性。经过初评、复评,分专业组、社会组,评委会对进入终评的作品进行了评比,从其中评出金、银、铜奖及优秀奖等,向获奖者专函寄发获奖喜报,邀请参加第五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颁奖大会,同期将召开第五届“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创作论坛。获奖作品结集由出版社出版,并择优刊发于《中国散文网》,推荐优异获奖者出国参加世界诗人大会,进行国际文化交流。
赞修远大师
雄踞半亩方塘,高瞻万里汪洋。迎风斩浪创辉煌。凯歌传九域,名列百中强。走近修远大师,飘过阵阵墨香。文采强盛葆荣光。人品数第一,力作敢称王。
就获金奖散文《一抹乡愁寄春雨》前文中的链接打开迟缓事宜,应读者提议全文附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无论是李太白的静夜之思,还是白居易的“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亦或是高适的“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读来总是让人感到一股悠远的思情弥漫在心头,那份情真意切,借月借雨借鬓霜,给无形的乡愁添上有形的翅膀,让人别有一番滋味萦绕在心头。我想,只有远离家乡的人,心里才会有一抹挥之不去且越来越浓的乡愁吧。
直到几年前我远离了故乡,才懂得了什么叫乡愁,才真正读懂古人那份发古幽思的绵绵不绝的乡愁。每次回到家乡临别时,总是用一双留恋的目光抚摸着清清的墨水河,抚摸着即墨古城的青砖灰瓦,抚摸着蓝色新城梦幻般的天空,抚摸着亲朋好友火辣辣的情谊,抚摸着家乡的青山绿水一草一木,然后含泪转身依依惜别。
在我的心里,乡愁是生我养我的那一方土地。我还在母亲腹中孕育的时候,就已经在吸吮着家乡土地的营养,钱谷山的灵气,海风送来的带有海腥的空气,还有家乡的风物家乡的人情,都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生命,从我呱呱坠地的瞬间,就已经和这块热土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的日子里,纵然是千山万水天高地远,家乡的情愫如同一粒千年红豆杉的种子,深深地种在我这听着柳腔长大的孩子的心里,于是,也就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亲一友,多了一份牵挂,多了一份深深的眷恋,这份牵挂和眷恋,日积月累间,便生成一抹沉甸甸的乡愁。
在我的心里,乡愁是那山村里袅袅的炊烟。从故乡的村庄里此起彼伏的悠悠升起,东家的饭香串到西家,南家的菜香串到北家,轻轻地旋转着,袅袅飘移着交织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古朴的村庄和淳朴的乡亲啊,就这样笼罩在祥和安然的炊烟里。祥和的烟雾笼罩里,一群骑着“高头大马”的野孩子奋力厮杀在一起,喊杀声中,吓坏了墙角踢毽子跳方格的女孩子,她们稍一愣神,转身带起一片白白的烟雾,躲到另一个角落去了。宛如心中情思一样的绵绵炊烟,蒸腾着,飘荡着,交织着,缠绕着,于是便汇聚成萦绕在我心头的那片故乡的云。
在我的心里,乡愁是那山村村口的一眼老井。清晨,趁着下田前挑水的乡亲吱吱呀呀挑着水桶,踩着薄薄的雾,放下那长长的井绳,打乱了平静的水面,于是,村庄便如同这井里的涟漪,荡漾起来了。挑水的人们穿梭往来,嘻嘻哈哈打着招呼,这时,谁家打开了街门,扑扑楞楞放出了白鹅灰鸭,东胡同的和西胡同的鹅们鸭们会面了,竟也学着乡亲的样子,努力地伸长着脖子,咯咯嘎嘎亲昵地打起招呼来。夏天,等到井里水涨的时候,趴在井口往里看,平静的井水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自己的模样。那一眼如镜般的水井啊,印照过村里一个个男女老少的脸,当我的脸也叠印在这面镜子上的时候,忽然感到原来我就是照着家乡的样子,长成现在的模样。
在我的心里,乡愁是那田野里的一场春雨。亲吻着口渴了一个漫长冬天的麦苗,在这窸窸窣窣的春雨中,山野村庄融成一幅静谧的山水画卷。匍匐在雨天的地堰边儿上,耳朵贴近湿润的土地,看着晶莹的水珠挂在片片麦芽,倾听着大地和天空的对话,倾听着喝饱水的小麦舒展着腰肢轻轻拔节的声音,醉心吸吮着空气中豌豆苗儿的清香,心坎里总是长出无比的惬意无比的喜悦。一阵风儿吹过来,我不禁抬起头来,在我眼前仿佛看见一个身披蓑衣的老农,站立在温润的天穹之下,高擎着一只水桶,咣咣地敲打着,粗犷的声音在这细细的春雨中传播得那么悠远:“吼!吼!吼!天上下麦子喽!天上下粮食喽!”
岁月已是知天年,白首离家远。
一抹乡愁在心间,夕阳山外山。
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窄窄的邮票,席慕蓉的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那么我的乡愁,就是那淅淅沥沥的一场春雨,尽情滋润着家乡春天的泥土,也滋润着我的乡愁,永不老去……
点开蓝字链接,欣赏大师的电影文学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