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免不了各种聚会,一年到头见不了几次面,过个年必须都约出来,轮番相聚。其中最重要的是与家人共聚天伦,与三五好友约饭约玩约旅行,还有大学同学会,高中同学会,小学同学会,一波接一波,不亦乐乎。
不管哪种聚会,本应是特别开心快乐的时候,因为与人连接,即人际交往,是人的需求。与人连接引发化学成分的分泌,让人感到愉悦和幸福。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这样的幸福感。那么哪些因素可能降低了相聚时的愉悦感呢。
有“社恐”情况的朋友应该对此深有体会,但此处说的并非是社恐人群,只是针对一般没有社交障碍的人群。
我们几个曾经是最知道彼此很多方面事情的一群人,比如工作,感情生活,家庭,甚至能预判对方是否喜欢某件衣物,下一句接的什么口头禅。曾经的我们平时在各自单位认真工作,一到周五晚就迫不及待相约各种逛街,唱K,品尝美食等等。那种放肆地笑,满怀好奇地聊八卦,放心地吃几大盘寿司的日子真的很开心,很难忘。
一直到几年前,我不再想出席聚会。事情对于我悄然发生了变化。
当大家都已婚,有了家庭生活只剩下我的时候,这种变化对于我产生了困扰。至身于大家的聚会中,我总是感觉很尴尬。很想说些什么,却什么都说不出。只能听着。我感觉到非常不自然。即使是在微信群里的聊天,我能感觉到被“无意识边缘化”。也就是说无论我说什么,大家不怎么回应,而他们自己本事却可以聊得很顺畅。有时,我发一句话,几天没有回应。一起出行,我的提议也自然被忽略掉。即使我背着青梅酒,带上玻璃杯,想和大家一起边泡温泉边和青梅酒,却被说成是清高,被讽刺说,“我们这些零食配不上你的高尚生活”。在出行时,一起坐同一辆车上,说任何一句话都会被其中一员怼。内心充满了愤怒,但却敢怒不敢言。我怕一说出即刻引发争论,破坏关系和气氛。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想出现在大家的聚会上。我讨厌这种表面和气,内心极度拉扯,可以说万马奔腾,鸡飞狗跳的时刻。
学习了心理学后,我知道外面发生的一切都和我们自己的内在有关。回到自己内在去探索才能看见自己,回到自己。这也是唯一获得内在平静自信,外在关系和谐轻松的路径。每一次在微信群里我的信息收不到回应,我感到愤怒和难受。在回到自己探索之后就会发现那是我渴望被看见,渴望被爱的小我被激发了。不被回应对于我就是不被爱,不值得被爱,我不好,我不被喜欢。这个让我在关系中极度拉扯和极不舒服的根源情绪叫:羞愧。哈佛大学临床心理学家和静观自我关怀的创始人 Chris Germen说: 内疚是我做错了一件事。羞愧是我就是一个错误。
多次的探索和找到根源后,我发现每一次的感觉到被“无意识边缘化”,为什么说无意呢?因为我很相信她们不会那样做。那只是我的感觉,准确地说是小我的感受。一次次地与小我连接,我越来越确定我非常好,即使我并不完美我也足够美好,足够值得被爱和被看见,也值得被善意对待。
经过多次践行回到,看见和关怀自己,我开始可以在群里和大家平静地交流,交流时是平静,也清晰和带着觉察的。那种我不再轻易被激发。
2023年春节前几天,一个朋友在群里呼吁年前尾牙聚餐,其实我之前也有提过。因为我不再担心不被看见和不被爱,我非常确信自己很值得被善意对待,我就可以跟大家坦诚地说我的想法了。那一天,她提议之时@了所有人,除了我和一个远在深圳的朋友之外。如果是以前,我肯定会感到很不舒服,行动上我会压抑着不舒服不去理会群里的消息,并且等别人@我我才会说话。哈哈,非常孩子气对吗?但这一次我换了一种行为模式,我转念了。我当时想: 如果我想聚会,不用谁叫,我都能去啊。这是大家的聚会不是某个人的聚会,不是谁说了算。我想去就可以去。很快我还看到了她这么做背后的善意——其实是我的时间充裕,她们都还需要上班和照顾孩子,让她们先确定时间。她并非不想叫上我。即使她有这样的想法,那也是她的事,与我无关。为自己负责,把我还给我,把她还给她。
行动上我也转换了模式: 我在群里主动说: 再不尾牙就过年啦。其他人很快回应了,我也主动搭话其他人,相谈甚欢,平静的感受里带着相信和清晰,和谐的关系里带着对自己的满意。外面没有别人,原来是这个意思。
Germen老师说过: 大部分的情绪是人类共有的情绪,只是你是否能看见他罢了。2023祝愿所有人:如果看见自己的羞愧,请拥抱他,告诉他: 你值得一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