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于公众号“桃花源的小客栈”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网抑云”一词开始出现在各大网络平台。
但伴随着的并不是相互理解和开导安慰,而是以调侃,奚落的语气对那些将低落情绪抒发于文字的人说一句“老网抑云了。”
玩梗热度日渐上涨。
不少视频博主以此种内容为核心,配上伤感的背景音乐和黑白滤镜,逐渐称霸平台。
网抑云一词的由来,是音乐播放平台网易云的谐音。
一直以来,网易云音乐以其触动人心的乐评与其他音乐播放平台拉开差距。
用户将自身故事和经历与音乐相结合,总能在“云村”找到能够抒发心情的一席之地,更甚者还能遇见有共鸣或愿意倾听的网友。
但近年来,这种良性的网上交流逐渐变质,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也开始沦为许多人博关注和刷存在感的地方。
同样文字的乐评在各种歌曲的评论里被不同ID的用户发出,许多扑朔甚至虚假不实的悲伤故事在这里被编辑被关注。
悲伤和痛苦的情绪逐渐成为想要博关注的人手中的利器。他们套用别人的故事加以编造,用人们司空见惯的年龄罗列的句式被顶上热评,甚至自称抑郁症患者,到最后是为了矫情而矫情,让乐评区变得乌烟瘴气。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人间失格》by太宰治”成为听歌者的口头禅,甚至有不少人错误地认为这句话就是出自《人间失格》。
那些十二三岁还不是谈情说爱的年纪的孩子们天天把“失去,放手,爱情”挂在嘴边......
网抑云一词由此被创造。
它被用来抨击那些以负能量为卖点,以虚假而悲伤的故事博取同情的人,他们没有倾诉欲,没有真实的经历,没有同理心和共情力,他们只有功利心。
悲伤这种情绪没有错,但当它被过度渲染,甚至成为主流的时候,就会是众矢之的。
网抑云现象的罪过不仅仅是将负能量过度放大以至于影响到了年纪小的人群,进而让平台变得乱糟糟,更重要的一点是,它逐渐娱乐化了抑郁症患者这个群体,也淡化了社会对于这一群体的重视程度和理解程度。
太多的人自称是抑郁症患者,并把自己锁在编织出的痛苦深渊里,他们叫苦连天,哀哀怨怨,好像上天待他们格外不公。
但实际上他们生活富足,路途平坦,只因为一些和平常人遭受到的一般无二的痛苦,就整天自怨自艾,无限放大这种痛苦,自导自演,将自己包装成抑郁症患者。
在这样的人眼中,悲伤和痛苦竟然是一件值得骄傲和可以被拿出来炫耀的事情,只因为在他们心里,别人的同情和怜悯是另一种关注,而悲伤是更有深度的标签。
可是那些真正的抑郁症患者被他们害惨了。
得了病的人怕被嘲讽而不敢轻易吐露病情。
因为在痛苦或深或浅地被人拿出来展示的时候,已经泛滥成灾。
抑郁的人多了,抑郁症就不被当做病症看待了。
反而在网抑云现象笼罩的情况下,迎来的更多是嘲笑和奚落。这只会让需要帮助的人病情加重,因为他们看不到希望了。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的作者林奕含对于这种现象,说过一段这样的话:“在中文系的时候,班上遇到一些同学,他们是所谓的‘文青’,他们简直恨不得能够得忧郁症,他们觉得忧郁症是一件很诗情画意的事情,我站在我的疾病里,我看出去的苍白和空无,我只想告诉他们这种愿望有多么地可耻。”
抑郁症被污名化,被娱乐化,让患者群体更加岌岌可危。
但换个角度,刨除这一部分以作秀为主要目的的人,网易云还是有可爱的地方的。
我看到过很多回忆校园的歌曲乐评里,陌生人和陌生人互相分享趣事,一起掉进回忆的世界里寻找各自的门;我看见课文出现的歌曲乐评里,大家一起讨论它的象征和作用;我看见过小甜歌乐评里,情侣们分享日常,陌生人追着祝天长地久......
大现象是不能够一概而论的,玩梗也要适度才好。
无病呻吟要抨击,以偏概全也要批评。痛苦应该被重视,而不是大规模渲染让它变质。
身处黑暗的人,当他伸出想要援助的手时,我们应该给他足够的希望和帮助,而非肆意的模仿作秀和嘲讽奚落。
文|逍遥字 图|堆糖 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