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你是不是追求过快读、扫读、略读?
或许曾经的你尝试过,后来发现自己确实读书的速度快了很多,结果还欣喜了一小段时间,因为你的感觉很有成就感,你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读的内容多了,自己的知识储备多了,于是也就觉得自己赚了。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
我自己的经历
高中那时,市场上流行一本叫“教你一目十行的宝典”,我清楚地记得,这是一本两三百页的书,书的内容是“老人与海”。这本书内容与其他正常的书没有差别,但版式差别很大,它里面的字是大小不一的,一行如大拇指那么大,一行如小尾指那么小。它的方法就是教你快速地扫读,一目一行、一目三行、到最后甚至可以一目十行。
说实话,那时候的我如获至宝,认真的阅读起来。可以说一本两三百页的书,我花了几个小时就看完了,当时的我还是比较兴奋的,因为我感觉自己找到了一个读书的法宝,以后我就可以持这件法宝所向披靡。
然而,直到多年之后的今天,我才明白,在这方面我是吃了很多暗亏的,当时我确实是几个小时看完了那本《老人与海》,但在内心深处,我是没有读过《老人与海》的,因为我就依稀记得一个老人出去打鱼,打回来一条大鱼,其他任何的细节、关键的对话、关键的场景、作者的思想等等,我全都一概不记得。所以内心深处的我,其实根本没有读过这本书。
广度与深度
我们的知识面,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需求,而需求可以分为广度和深度两种维度。
广度是一个人知识面的横宽,是指一个人的涉猎面有多广。书读万篇,博览群书说的就是一个人知识面的广度。
深度是一个人知识面的纵深,是指一个人的理解有多深入。书读万遍,满腹经纶说的就是一个人知识面的深度。
不同的人生阶级有不同的需求。上大学之前,我们的时间有限,但是浩瀚的书海需要我们去遨游,所以这时候的我们要尽量追求广度。上大学之后,我们的时间相对比较充裕,图书馆的书汗牛充栋,然,这时候的我们渐渐知道在一个领域或者几个领域拔尖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这个阶段要追求的是广度和深度兼顾。 工作之后,我们的闲暇的时间进一步压缩,工作面也是越来越窄,这时候的我们认识到,社会中需要的不是一个全才和通才,而是一个专才,因为如果我们能够在自己的领域比这个领域的80%的人都优秀,我们通常会比一般人活的好很多,所以这阶段,我们追求的更多的是深度。因此,人生的不同阶段所追求的知识面维度是有差异的。
关于知识面的深度与广度,深度意味着我们要好好反复咀嚼、反复玩味,理解其中的意思;可关键是,在这个广度之上,是不是意味着,在追求广度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快读、扫读、略读。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因为一个知识,必须是在你理解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算的上是知识。如果这个知识,本身你都不理解,那么它连知识都算不上,就更谈不上知识的广度了。所以,无论是追求广度还是深度,都必须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之上。而理解的前提,是放缓读书的脚步。
干货or书
在当前的这个社会中,存在了太多的诱惑,这是一个浮躁的社会,有很多人都不能静下心来专心读完一篇文章,更别说读完一本书,比如在如今的朋友圈,我们经常只会挑选几百字以内的文章来看,对于超过一千字的文章,我们的想法往往就是:太长不看。但是可能大家忽略了一个事实,真正有哲理性的东西,有思想内涵的东西,就怎么可能用两三百字就可以说的明白呢?高考作文都还要求800字呢。
而那些所谓的干货,通常比较简短,但是,所谓的干货,不就是堆砌一些没有证明过程的结论吗。这样的结论,在你的内心中能够记得起来的又有多少,对你的生活又有多大的作用。设想一下,一天前你看的干货,现在记得多少,那一周之前、一个月之前的呢?
所以,这个越来越浮躁的社会,希望越来越优秀的你,我更推荐的是,尽可能多读一些有意义的文章,多读一些有品味的书。
好书,请慢慢读
读书,曾经的你或许尝试过快读、扫读、略读,但今天的你要意识到,这是一个误区,很多人陷入这个误区不能自拔,吃了一辈子的暗亏,却满以为赚了便宜。
因此除非确实是无聊打发时间,看一些没有什么营养的书,比如故事会、网络小说等,你可以快读、扫读之外。诸如一些历史的典籍、你本专业的经典,总之,一切你认为好的书,请放弃快读、扫读和略读。当然这本书是不是全部看完,还是挑其中你认为最好的章节来看,那是另外一个话题。
所以无论之前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学到了快读、扫读、略读,我希望的是,从今天起,好书请慢慢读,而且还要一字不落地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