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译文】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没有高兴的颜色;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恨的颜色。[每次交代,]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诉接位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可算尽忠于国家了。”子张道:“算不算仁呢?”孔子道:“不晓得;——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子张又问:“崔杼无理地杀掉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说道:‘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崔子差不多。’又离开。又到了一国,又说道:‘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崔子差不多。’于是又离开。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清白得很。”子张道:“算不算仁呢?”孔子道:“不晓得;——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解读:
人的上位和下台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要让自己不动心,这需要很深的修养功夫,王阳明曾经说过,他不以考不上科举为耻,而是以考不上科举动心为耻,就是这个道理。子文曾经三上三下,但是无论是在高位还是低位,他都安然自若,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交代工作的时候,能够告诉你这项工作的具体问题,可能碰到的难点以及各方关系问题等等,有过工作经验的人,就知道这是十分难得的。
子文和陈文子都没有得到孔子仁的评价,只说一个是忠,一个是清。要看清一个人的品性,要从长计议,孔子对这些人不熟悉,无法判断他们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是顺应天理还是出于私人欲望。周公作为历史上仁德的代表,在他代理天子职权时,也曾经受到过别人的诬陷,何况其它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