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是认为,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越来越差是理所当然的。原因很简单,随着学的东西越来越深奥,有的学生智力跟不上。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的建议》第七条后“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后”,我对这个现象有了更深地认识。
在解释这个现象之前,我们要改变对“知识”这一概念的看法。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知识就意味着能够运用。这话让我反省,我以前认为学生能回答出问题,我认为他们就是有能力,有知识的学生。殊不知这种结果,让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学生只会越来越反感,讨厌它,摆脱它。
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为知识。知识的积极性、生命力——这是他们得以不断发展、深化知识决定性条件,才能是活的知识,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学生学习就会越来越简单。
突然想起海伦凯勒的老师莎莉文,现在想想,她实在了不起,不愧是伟大的教育家!她教海伦知识,不正是采用了让词在儿童的意识里活起来,欢蹦乱跳,使词成为海伦借助它掌握知识的工具,借助词(洋娃娃,水,爱等)去认识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再进一步深思,不仅仅是一个词,对于一句话,一段文字,一篇文章,我们都可以采用这种思维方式来锻炼学生,让知识真正的活起来。
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孩子,虽然看起来耳聪目明,但实际上,他们就像海伦一样,是学习的盲人,在知识的海洋中随时可能触礁,陷入黑暗之中。作为老师,我们要把工作做细致,要随时观察学生的课堂反应。当他们对老师的话无动于衷时,当他们的目光暗淡时,当他们漠然地坐在那里时,你一定要意识到:一定是他们对“词”的冷淡和不易接受性扎根很深,所以他对学习会越来越疏远。
亲爱的同仁,请你努力做到使学生的知识,不要成为最终目的,而要成为手段。让知识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在积极的精神生活中,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过程中活起来吧!
2019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