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一篇文章中提到悲观的概念及危害,讲到乐观是可以培养的,而且要从小开始培养乐观需要从小培养,今天再接着来聊聊,乐观孩子的养成基础。在《教出乐观的孩子》一书中,提到一个新概念:解释风格。即对原因的习惯性看法。
其实解释风格从儿时就形成了,如果没有刻意引导干涉,会持续一生。那么,解释风格的定性,对孩子的成长有什么利与弊?为什么说它是乐观养成的基础,接下来我将从三个维度来与大家分析阐述,带你全面认识它。
01
永久性:偶尔VS.总是
从上图中两类孩子,对同一件坏事发生的看法中,分析得出:悲观的孩子对于坏事归纳为永久性;反之,乐观的孩子则归纳为暂时,并且去思考它产生的原因,及相应采取措施、弥补办法。
虽然永久性与暂时性的原因差异不是很大,但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关系着孩子的身心健康。
首先从心理学视角来看:悲观的孩子将坏事定性为永久,如我永远考不好、学不会、不被喜欢等,那么等于给自己设立了心障,会有一定的心理阴影,这种自证预言是消极的,再加上人都是自恋的,包括孩子,都会觉得“我是对的”,就易变成内在的惧怕点,最终只会往坏的一端发展。
其次从分析视角来看,悲观的孩子将问题直接定局,没有可改变性。如同学们再也不喜欢我了,我再也考不好等,就缺失了乐观同学对坏事的面对勇气,以及后面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采取改变行动等这么一个扭局的机会。
所以,可以看到背后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悲观的孩子认为坏事是来源自身个性上的缺点,乐观的孩子则认为坏事是心情及其他短暂、可改变的状态。
02
普遍性:特殊VS.一般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里面有个细节记忆犹新,每次回想起来都给带给我一定的教育警示。
核心故事是这样的:某小学组织校外专题采访活动,由每个班选两位担任小采访员,小南与小明是发小,俩人准备了半个月,全力以赴这次班级选拨,而最终在每人5分钟口才展示的决赛中,被淘汰了。
小南回到家伤心的大哭一场,并拒绝与父母交流,他觉得自己口才不好,是个失败者,这么努力还是失败,瞬间这个失落感让他觉得他好像都没有成功的体验,觉得自己太差异了,什么都做不好,于是失落的状态持续了好长时间,对什么都不感兴趣。
小明回到家同样也是伤心的大哭一场,他与父母说自己的口才不好,努力了这么久,还是没有某某两位同学好,很失落。父母同时也开导他很长时间,人都不是万能的,各有自己的优势,况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持续努力,就有希望,于是伤心了一会儿就过去了,晚上就与父母一起公园散心了。
从上面的故事情节中可以看出,小南与小明对这件事情的失败都是伤心与痛哭,都认为自己的口才不好,但不同的是普遍性看法:
小南认为自己的口才不好,认定自己是个失败者,好像所有的事情都一样,偏灾难化了,将自己困入其中,不愿他人交流帮助;而小明认为自己的口才不好,是局部性的,只是比某某同学差,仅是一方面失败,并不代表所有都失败,所以与父母交流发泄后,就过去了。
总结,对于失败持有普遍性(悲观)的孩子,当他们仅在一方面失败时,就会完全放弃;相信特定解释(乐观)的孩子,也许在某一方面有了无助感,但是仍会坚定地走完全程。
而同时,当一件好事来临时,如我英语很好,悲观者觉得原因是自己在英语有天赋或后天投入努力多;反之,乐观者觉得原因是自己聪明,有一定的学习力。
悲观的孩子也只会相信好事的发生是由某一特定因素导致;反之,乐观的孩子相信成功的原因会强化他所做的每一件事。
03
个人化:内部归因VS.外部归因
当坏事发生时,孩子可能会怪罪自己(内部),也可能会怪罪他人或环境(外部)。
当然并不是引导大家坏事来临时,孩子要着重检讨自己(长期怪罪自己的孩子患抑郁症的几率会增大),或说归于他人、环境(推卸责任,没有担当,更不会提升),而是客观的、正确的看待自己。
前两天听一位宝妈说起自己孩子其中考,结果80多份,并不理想,但是她帮助孩子分析引导的做法很好。
首先听题时,老师念题过快,这是家长群普遍反应的,所以,他妈妈说,老师也有一定责任,不用太过自责,你的基础还是可以的;
但从题中分析,某些知识点还是没有掌握透彻,需要列入下一学期目标,提升它。孩子也是欣然接受这样的分析结果,并没有太过自责与自卑,同时更有信心去建立下学期目标,而仅仅是一次不理想的体验。
错在自己时,负起责任修正改过;错在他人、环境因素导致时,也会觉得自己有价值。
这就是解释风格的全貌,对应你可以通过孩子的表现来初评估,自己孩子的解释风格。
同时,要提醒的是,孩子的解释风格有一部分是来自父母、养育者、家庭及老师那里学来的,他们听到家庭与社会对他的批评,同时也会吸收这个批评方式的,所以,批评也是得有技术的,尤其先得是正确的,在下一篇里,我将详细的解说。
一位有温度的宝妈,儿童心理学教育者,专注于儿童心理成长,性格培养,家庭教育,擅长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育儿实践中,分享儿童心理学教育经验。点击关注,一起成为最懂孩子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