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记录课程第三课课后实践
这是2018年2月7日崔律“时间记录App”系列第三讲课后实践。
实践事项(Do):继续调整你的类别(大类+小类)要求:大类不能超过12个,每组小类不能超过6个
<实践日志>
1.我的实践:
把“成长”分成了“逻辑”和“精时力”,因为2018年的个人成长我只会关注这两个领域。“陪伴”我分为了“家人”和“爱人”,“爱人”和家人不一样,爱人是陪我走一辈子的人,是朝夕相处的人,所以"爱人"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精力。“日常”这个大类中包括了洗漱、交通、用餐、睡眠和家务,总是就是所有我认为浪费时间的事情,不能有产出的事情
2.实践中的亮点:
大类别中的小类别,必须做到不重不漏,小类别之和必须=大类别,不能“>”也不能“<”
3.我的收获:
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动手修改APP,都是需要思考的
看着时间记录的类别,就是2018年自己做什么
4.思考题:是否需要记录24小时呢?为什么呢?
我认为最好是能够记录24小时的,这样就知道所有时间的去向,当一个阶段结束的时候,我们就有了“事实基础”,到底该在哪里省时间,该怎样改变,要在哪花更多的时间等等等。但是记录24小时同时意味着类别会超多的,所以我觉得练习个几年,逐渐增加类别是最好的,一上来不追求24小时,只关注侧重就好,等到已经用的滚瓜烂熟的时候再添加更多。。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