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看到本周读书营的主题是《当王阳明遇到柏拉图》,一下子就让我觉得很感兴趣。
一是因为阳明心学是自己一直想好好学习但却始终未能深入;
二是哲学思想自己就很感兴趣,希望通过了解哲学找到一些对知与行的本源思考;
三是这个题目很有对比感,更有穿越感。一方面,题目代表的是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对比,这是了解当今东西方政治、社会观念不同的基础。另一方面,柏拉图是公元前四五百年的人,王阳明是公元后1400多年的人,两人差距2000年,两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类哲学的发展史,看到题目我脑海中立马就有了穿越的感觉,穿越上下2000,去探究他们的所思所想;然后再往回600年,回到我们当代,思考自己的人生!
这个命题,让我得以与先古圣人对话,与他们一同穿越宇宙星辰、游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感受人类思想的博大精深!
感谢海明教练,一个命题,就带给我们无限智慧的升华!
上面是我对命题的思辨,当然不仅如此,我进而想到从几个方面去进行我的探讨:1、先穿越到先古探求什么是哲学;2、再上下2000年辨析东西方哲学的异同;3、再回到现在思考哲学的应用与指导。
一、 什么是哲学
我对哲学的理解包括:
1、是思维源动力、初心的来源;是精气神;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逻辑思维:是将思维内容联结、组织在一起的方式;
3、辩证思维:整体与局部的统一;理性与感觉;现象和本体;现实和梦境、多维平衡
读过一些哲学的知识后,了解到:
哲学(Philosophy),源于古希腊文,原始涵义就是“爱智慧”,哲学是对智慧的热爱。在古代希腊,哲学是一种认知方式,不论去思考未知的一切;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所谓哲学家不仅有着一套自己的理论思考,还将这种理论身体力行,“知识”与“行为”是合一的。
哲学是多学科的源头,,所以有人会认为“哲学是所有学科之母”。了解哲学,就是了解学科的本源。
二、 东西方哲学
(一)西方哲学发展
西方哲学源于对未知的探索、对宇宙和人性的思考与认知,后来形成各种思想,包括:源于对未知的探索、对宇宙和人性的思考与认知,后来形成各种思想,包括:
1、认识论:哲学家始终保持对自身限度的认知,在反省现实的过程中也必须不断返回到自己的内心——“认识你自己”!
2、确定性:苏格拉底所说的“没有经过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一样,启蒙思想家也认为“没有经过理性检验的思想是不值得相信的”。哲学家们对理性认识的执着,对科学思想有着重大的影响,是人类认知的根基。
3、身体与心灵、生物与心理:二者是统一的吗?身体与心灵是可以相互作用的吗?
4、社会与政治:功利主义、社会契约论等,促进了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
5、社会与人文:艺术与哲学
(二)东方哲学发展
中华民族的哲学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中国哲学萌芽于殷周,形成于春秋,繁荣于战国,当时已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
当今对我们影响较大的王阳明是心学之集大成者,而其正是孔孟儒学的延续。
(三)当王阳明遇到柏拉图——东西方哲学对比
1、相同点:柏拉图与王阳明都强调心与精神的能动性。柏拉图认为人的一切知识都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人的灵魂之中,人们的知识只有通过回忆的途径才能获得。为了从灵魂那里获取智慧和知识,柏拉图使用了“反思”和“沉思”两词,认为唯有凭借反思、沉思冥想才能真正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心思凝聚,学思结合。要善于点悟、启发、诱导学生进入这种境界,使他们在“苦思冥想”后“茅塞顿开”,喜获“理性之乐”。这与王阳明通过静坐领悟真相,认清“真己”这个本体,从而获得“本体之乐”是一个意思。这个实修方法是包括儒释道在内的人类文化的共识。
2、不同点:柏拉图否定了感觉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他认为,灵魂和肉体是两个相互独立的实体。而“天人合一”思想却是中国哲学中最高的境界。
3、“心学”与“理学”:阳明先生认为心即理,这也正是其“心学”区别于以朱熹为代表“理学”的重点。格物应先格心之物,以致良知。强调为善去恶的内心涵养,从而使格物与致良知完全吻合起来。同时更强调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三、 哲学的应用
在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哲学思想正积极影响着我们,如:透过现象看本质;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举一反三;知行合一。
而我回顾自己的多篇简书文章,也体现了一定的哲学思想:
文章《驱动力的三个层次》,驱动力第一层生物驱动,第二层外在驱动,第三层内在驱动。实际就是先处理好生理与精神的哲学,即本我与超我;然后处理好外在与内在的哲学。
文章《从1到2,链接1和N》体现了成长哲学。1和2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1和N是输入与输出的关系,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静态社会与动态社会的关系。
文章《由静生慧,实现平衡之美》体现了平衡哲学。文章提到:人生就是在追求多种维度的平衡之美,包括:1、人生八维度的平衡;2、动与静的平衡,动静平衡才能实现力与美的展现。3、快与慢的平衡,欲速则不达,我们需要以静促动。4、厚与薄的平衡,厚积才能薄发。5、简与繁的平衡。我们期待繁花似锦,但更追求大道至简。
包括最近读的书《终身成长》中提到的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就是静态与动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