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A薰衣草的天空 (自我蜕变之18)
记得去年在一期写作课的时候,刘主编就给学员们推荐过这本书,当时没有放在心上,去年“双11”的时候,在当当网一下购来很多书,《文心》就是其中之一,结果放了一年,最近几天才拆封开看。
当我打开书,看到朱自清写的序言,就直呼,为什么这么好的书,我竟然迟看了三十年,为什么上中学的时候,没有老师推荐过呢?
《文心》是叶圣陶先生和夏丐尊两位先生合写的,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畅销书。1949年后断档了三十多年,直到80年代才由开明书店再版。但现在看来,还是对时下的中学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还是非常适用的。全书总共三十二节,每节都是一个小故事,涉及到了修辞、语法、词汇、诗词、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与语文有关的知识。可以说是“三十二堂中学生的语文课”。
书中就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时候遇到的诸多问题以故事的形式轻松浅显的讲出来,让青年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可以说从基础的字、词、句到如何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写什么?怎么写?生动形象的以实例加生活场景的形式表达出来。确实是写给中学生,也是中学教师的一本语文教材。
文中,每一个标题都是一堂语文课的内容,深入浅出的讲述。循循诱导青年学生们理解掌握并实践。
看过这本书后,刷新了我原来很多自以为是的认知。
一、关于方块字的重新认识
书中就文块字的含义,讲到每个字和不同的字组合就有不同的意思,同样的句子,单调的变化都会表达不同的意思,或疑问、或自问、或肯定。而且,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方块字,比如店铺的门头,简单的几个字,我们都留意过它们都表达了什么意思吗?细想一下,那些门头招牌上的方块字我还真就知其一不知其二呢。如大宗、金来顺、亚细亚。这些门头字,我如果现在借助工具书,真说不出所以然来。你能吗?
二、关于读书
读书,大多数的人都是默读,很少有人读出声来,而且现在还流行速读。本书中说,读书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声音的异有高低、强弱、缓急的变化。有升调、降调来表现。一直以为这就是播音员应该学习的。平常人学不学都无所谓了。但是现在发现,这也是说话的一种艺术啊!都怀疑自己还学过语文吗?
书中提到,中学生读书,也要分门别类,不要什么书都读,有些书只适合了解一下就可以了。一些古籍,比如四书五经。应该读一些小说和现代文学之类的。这才叫博古纳新。不然会让思想很古旧,与社会脱节的。
三、习字
现在能写好一手好字的人还多吗?大家不都是用电脑打字吗?在电脑没有普及之前,作为秘书必须要写一手好钢笔字才可以。虽然现在的秘书只要会习作会打字就可以了,并不需要一定要写出一手好字来。作为70后的我,很幸运,曾经还上过习字课,曾经还会写毛笔字,过年我家的对联我还能写上。现在的对联都是买的了,千篇一律,真没看头。
虽然现在大家都电脑打字了,但能写出一手好的钢笔字还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毕竟孩子的作业本还需要家长签名呢。
关于习字这一课,是现在的中学生没有的课堂,非常值得一看。
四、关于习作
书中说作文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项目,也就是习作,习作是初写作者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然后才会有创作。作文的题目和内容的关系,一直以为先有题目才有内容,其实是先有内容才有题目的,有题目后再延伸内容。这是一个思维的内化过程。
文章的写作方向,与今天我们学写新谋体文其实是一样的,都是从知识,引发情感,进而延伸出意义来。我们写文章最终目的是想要告诉读者什么。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就是说,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思考,联系现实生活触发自己的思想。随时有想法随时记下来。书有有一个随手写情景的方法非常好,对于学写作者来说,随时写下自己的感悟和所见所闻,就是以后写作的素材。
书中把绘画这门艺术与写作联系起来,还真是第一次看到。作者说:“记叙文好比照相,小说却是绘画,画面上的一切全由画家的意识、情感支配着。”是不是很形象呢,有没有顿悟的感觉?
五、关于国学
现在网络上流行国学热,大家都在极力的推崇国学。感觉国学很神秘、很高大上,其实国学是个笼统的概念。那么什么是国学呢?国学包括:文字学、文学、史学、哲学等。中学生的教科书选来的古文都是文学类的,而不是学术类、思想流派类的。
那个诸子百家的学说,离我们现在的时代已经很久远了,很多思想其实已经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了。在学习国学的时候也要考究出时代与社会文明发展的关联来,而不是全盘接受,我觉得我们学习国学要用现代的批判性思维,方能取其精华。
这本书,虽然是一本教科书类的内容,但表现手法却很新颖,整本书以几位中学生学习生活的故事为背景,穿插出一个又一个知识点来。读来不枯燥乏味,反而很有趣味。很多思想在我现在看来依然很有新意,真后悔打开这本书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