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庞士元至吴,吴人并友之。见陆绩、顾劭、全琮而为之目曰:'陆子所谓驽马有逸足之用,顾子所谓驽牛可以负重致远。'或问:'如所目,陆为胜邪?'曰:'驽马虽精速,能致一人耳;驽牛一日行百里,所致岂一人哉?'吴人无以难。'全子好声名,似汝南樊子昭。”
译文:
庞统到了吴地,吴人都和他交朋友。他见到陆绩、顾劭、全琮三人后评价说:"陆君像驽马可以代步,顾君像驽牛可以负重远行。"有人问是否陆绩更优秀,庞统回答驽马虽快但只能载一人,驽牛虽慢却能载多人。吴人无法反驳。又说全琮名声好,像汝南樊子昭。
人物背景:
庞统:字士元,号“凤雏”,刘备的重要谋士,与诸葛亮齐名。
陆绩:东汉末年吴郡名士,以博学、孝顺闻名,但体格羸弱。
顾劭:东吴重臣顾雍之子,官至豫章太守,为人敦厚,有政绩。
全琮:东吴后期重要将领,官至大司马、左军师。
2. 品评内涵:
庞统用“驽马”和“驽牛”的比喻,并非贬低,而是精准地指出了两人的特点与价值。陆绩(驽马) 虽非体力强健(“驽”),但才思敏捷(“逸足”),适合担任谋划、谏言等角色。顾劭(驽牛) 则天资或许不算顶尖(“驽”),但性格沉稳、德行敦厚(“负重”),能担纲治理一方的重任,影响深远(“致远”)。他认为能影响众多人的“德政”比个人的“才智”更为重要。
对全琮的评价,是说他像当时以品行高洁而受人敬重的名士樊子昭,看重自己的名声和节操。
3. 时代背景:
庞统此行发生在周瑜去世后,他送丧至东吴期间(公元209年)。吴地人士争相与这位中原名士结交,反映了汉末三国时期士人之间的流动和思想交融。这种精妙的人物品藻,也是魏晋时期“清谈”风气的典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