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至今都记得接触采访工作后,第一次面对教育问题时的震撼。
那是去年五月,一次关于中高考的社会调查,我初见到这个叫小李的初中生。
小李是作为反面教材的问题儿童,被带到我面前的。他在升上八年级后,开始疯狂迷恋网络。从全年级前十名,一直接到年级末尾,甚至因为偷窃两次进入派出所。
当我在学校的会议室见到他时,根本无法想象面前这个精神涣散,举止乖戾这男孩只有14岁。
据他的父母回忆,小李小时候就非常听话。对于学校布置的作业,以及他们安排的课外补习,都能按时按量完成。虽然他们很少有交流,但亲子关系一向和睦,很少有争吵。可当他上了初中情况就直转而下。小李的叛逆期,比任何孩子来的都要猛烈。厌学、逃课、打架、偷窃、离家出走,一个乖孩子到预备少年犯的转变,只用了短短11个月。
那天采访的顺序是从家长到老师,最后是孩子。再见到小李前,家长和老师背地里互相攻伐。从学校的监管问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从社会对网络舆论的监管,到当前学校教育的无奈处境。一场答辩双方无所交集的教育辩论,却远没有小李淡淡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他说:“家,学校都没有我的位置,只有网上的世界才是属于我的。”
一个14岁的孩子,并不能用很多富有深意的词汇,表达他内心的呼喊。但我在听到他的话后,犹如交感般明白了他所说的“位置”并不是肉体的容身之处,而是心灵的栖息之所。
作为国家教育体制下的受益者,我并不想武断的批判当今的教育体制。
但我国大学生平均每年1020人自杀的数据,由不得我们安然夸耀,现代教育的完美。
曾经某位教育家向我提起:现代教育太过功利性,对于教育成效的结果化判断过于粗暴。教育改革的落实力度,不应该只单单体现在教材与文化课程的变化上。教育是有时效性的,他的改变应该比社会中任何一种变革更加敏感。
对于他的话,我的理解是:我们的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能力,更应该面对当下社会,锻炼孩子的生存能力。
2.
从信仰上来说,我是个混沌理论的推崇者。我相信一切事物都存在它的变性,于是推崇所有的质疑、尝试与变革。但每次与人谈到教育改革方面的问题,似乎所有人都觉得教育是一种智慧积累的提倡与获得。它必须在一种经验主义下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最常被指出来的例子就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那些在历史岁月中被沉淀下的思想闪光,历经千年,都没有过时一说。
这是个很无敌的例子,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就在一个“包容”。所有反对的声音都会被糅合进他的理论,最后成为传统文化其中的某个不同解释的学术。
但这与其说是我国历史上的教育体制,倒不如说是一种社会学层面的人生智慧。
我所提的教育改革,其实针对的是每个时代是下,社会的鲜明特点。
比如15年前那场席卷全国的计算机热,随着国家对计算机相关人才的需求。电脑技能变成了当时社会教育体制的时代特色。
而我们的应试教育诞生于共和国建国之初。那个时代的国情在于快速的文化普及。我们的国家需要大量拥有全面知识的知识累积型人才,来充实我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受教育人群比例。
在当时国内就业环境,商业环境相较简单这时代特点,我们的应试教育在当时确实值得推崇。
可已经与国际相接轨的今天,一个世界性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依旧忽视这个时代未来那充满无限可能的广阔天地,仍旧专注的培养那些所谓的知识积累型人才,而忽视技术型人才,创造型人才,国际通用型人才等等未来人才领域的主导力量。
试想一下,你的孩子眼前明明延伸着无数条通向未来的路径,甚至他已经展现出某些与众不同的天赋和渴求。
而你仍然将他领上了那条与千万同龄人互相推搡的平凡之路。
15年前的投身计算机热的孩子,大部分在长大后发现计算机的特长,已经不能为他带来任何竞争力。
当今的知识积累型人才,也早已显示出他在社会职场中的劣势。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但我们是否应该考虑,我们为孩子打造的起跑线是否能通向那个正确的未来?
3.
今日下午,我去采访了和平中心学院许道顺校长,一位在去年被中国教育报大力报道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他用了五年时间,把一所乡村学校变为了在小学与初中就能得到传统古典乐器、书法、绘画、舞蹈、棋类、传统戏曲,等等八项兴趣专业化培养的社团。而本人更是个对国学传统文化有着独道见解,且谈吐优雅的妙人。
他认为:在迎合社会的同时我们不能放弃孩子的个性培养。教育的人性化不是放任之流,而是为孩子的未来开拓更多的可能性,让他们学会用两条腿走路,我们才算培养出了一个健全的孩子。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成长有了无限可能,我们的国家才会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和活力。
我在他管理的校园中独自参观了半个小时。
这是个整洁、精致、有趣,且富有文化气息的地方。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孩子积极的学习态度,爱惜校园环境的自发性,以及丰富多彩的创造力和个人表现力。
徐校长告诉我,当孩子出于喜欢而共同创造一个属于他们的学习环境时,我们将不用再为乱丢垃圾之类的行为发愁。他指着校园里的垃圾桶说:这里的垃圾桶大多是为校外人士准备的。
是啊,当我们过多的用那些对自己来说,都有些过时的经验去要求孩子时。恐怕从没想过,孩子以生具来就有着超越我们的可能性。
我们用自己唯一擅长的方式,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所有其他优秀孩子的优点。于是让凭借本能用模仿和自我意识双脚行走的孩子,按照我们的方式单脚跳跃前行。
我们只在意他/她跳的是否更高更远,可他/她们落地跌倒时,我们注定无法面对那些连我们都没能征服的窘境。
或许,我们应该在新时代的浪潮已经涌来的今天,尝试为孩子松开那另一条属于他们心灵的腿。让我们的孩子,不会成为小李,不会成为考上大学后却陷入抑郁,走入社会却无所适从的那些人。
让他们用健康双脚,走入属于他们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