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上流传甚广但大众仍未常用的神技,思维导图[1],它到底是什么?它可以给我们生活和工作带来什么改变?
为什么发散思维潜力无限?
我们的大脑结构
思维从大脑中产生,那大脑是由什么组成呢?大脑有上万亿的神经元,神经元作为一个中央树干,向四周发散多个枝干,这些枝干称为树突。其中有些树突特别粗壮,称为轴突,是信息主要输出和接受渠道。这些枝干上有很多像蘑菇凸起的部分,称为突触或神经键。神经键包含一些化学物质,这是信息载体。不同的神经元,通过神经键的接触,从而交换信息。
发散思维符合大脑运作规律
发散思维,就是概念、知识、经验在神经元中激活和建立连接的过程。
对于大脑,从神经元出发,不断延伸轴突、延伸突触,与其他神经元、轴突和突触建立连接;对于发散思维,从一个中心想法出发,长出主分支,再延伸枝干,触碰到别的旧想法,甚至产生新的想法。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和联结,可以通过使用多个工具,从而得到大大增强:
1,静态或动态视觉图像。无论是世界记忆大师,还还是在发布会上大放异彩的乔布斯,他们都深谙“人类是图像记忆动物”之道。世界大师为无规律的数字或字母赋予有意义的图像,从而高效记忆;乔布斯让冰冷的数字变成栩栩如生图像,宣传小巧但容量大的Ipod——把1000首歌装进口袋。
2,层次。层次就是有规律的边界,本质是完成”分类“,让大脑能区分”边界一边是A,而另一边是B“。
3,完整倾向。人类有要做完未完成事情的欲望,否则会产生心理压力。
4,多维度。
5,多样化的色彩。
6,符号(包括字母、词汇和数字)。这类符号也可以看做是图像的一种,不过抽象层次更高,所以相对具象图像来说,记忆难度相对要大。
7,多种感官刺激(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通过为图像加入各种感官刺激,从而使画面更加饱满和真实。
8, 线性和非线性模式(包括分类、分析)。文章《线性思维vs非线性思维》[2]指出,线性思维的特点是往某个单一方向,严格地一步步逻辑论证,而非线性思维的特点是往多个方向发散和跳跃。
9,情绪。强烈的情绪对长期记忆有极大的帮助。你是否对很久以前感到恐惧、极度焦虑、极度高兴的事情仍觉得历历在目?可以通过构建生动的视觉图像,来调动情绪,帮助记忆。
线性思维的局限性
我们记笔记、写文章和写报告,大多时候是用线性思维。上节提到,线性思维是往单一方向的、严格的一步步论证,这体现在黑白文字、数字序列、线性时间顺序、单一因果关系。以文章表示就是常见的缩进+要点形式:
如果将这类文章以图像表达,则为简单的树状结构(或金字塔结构):
从思维结构来看,这样的线性思维,缺少了分要点与分要点之间的连接、枝干与枝干的联系。更多时候,我们面对的任务和世界,是更为复杂和不确定的,更多是网状的结构。
从大脑记忆来看,如果用这样的线性思维做笔记,那么只使用了两个大脑皮层的工具:线性模式(包括线性分类、线性分析)和符号。而其他更为强大有用的工具却缺失了。
什么是思维导图?| 发散思维的表达
思维导图就是大脑中发散思维的可视化表达,从一个中央想法出发,生长出主干,延伸分支,想法互相关联,是信息产生和组织的有力工具。
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指出,为某个人培养一个新思维,不是直接教他这个新思维,而是让他在使用工具的过程中培养这个新思维。
思维导图正是主动培养和运用发散思维的有力工具。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再现发散思维的过程,充分挖掘大脑的潜能。
怎么制作思维导图?
基本构成
- 中心关键词与图像。可以是中心主题、核心想法、核心问题、主要目标、项目名称、演讲主题、课程名称,这是你思维发散的源头,最好为它配上一幅图像。
- 主干。第一层的分支,从这些分类中产生后续的想法和分支,它是后续想法萌发的根基。
- 关键词与图像。尽量用词组表达,而不是句子,以此来节省记忆负担;相关的图像极大增强记忆。
- 分支。在主干上通过大脑联想,不断延伸你的思路。
- 关联。相比比简单的树状结构(或金字塔结构),关联是将主干A上的想法与主干B上的点子连接起来,构成丰富、复杂的网状,关联让想象更充满无限可能。
规则
- 突出重点。对应基本构成中的中心图像、关键词与图像。
- 充分联想。联想是人能够记忆和创造的关键能力,新知识与旧知识结合、新知识与旧知识产生新的火花;联想能帮助我们不断深入某个话题;联想为生理体验赋予了意义,让神经元不断生根、不断壮大。
- 清晰明了。正如自由不意味着恣意妄为,自由的发散思维并不意味着混乱无序。写字尽量端正、画图尽量清楚,让大脑减少识别文字和图像时耗散精力。
补充建议
- 定期回顾。
- 再画一次。在重绘中查漏补缺,并且强化记忆。
思维导图怎么应用?
组织自己的想法
主干是发展出细枝末节的重要基础,因此足够好的主干是至关重要的。下面,5W2H原则和分析问题的套路是可以作为参考的方法。
5W2H原则
如果把中心图像看做是一个结论、观点或话题,那么别人看到后,必然有疑问,需要被解答。在李忠秋的《结构思考力》[3]中,他指出使用5W2H是探寻别人关心问题的好方法。当你提出一个论点,别人就会有疑问:这是为什么呢?于是你要为这个论点提供论据。这样的方式称为”自上而下疑问回答做分解“。
WHAT:是什么?做什么?
WHY: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做?理由是什么?
WHO:谁来做?谁来负责?关键人物是谁?
WHEN:什么时候做?什么时候完成?什么时候是关键阶段?
WHERE:哪里做?哪里是重点?哪里是切入点?
HOW:怎么做?有什么方法论?
HOW MUCH:结果要求是多少?成本是多少?效率是多少?
分析问题的套路
- 核心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定义好有且仅有一个的核心问题。
- 背景。历史原因和来龙去脉。
- 影响因素。哪些人物和事件影响这个问题?
- 原因。根本原因,次要原因
- 可能的方法。用归纳法穷举可能的方法,用演绎法得出实施步骤。
- 所需资源。已有资源,欠缺资源。
- 如何获得资源。
- 时间规划。
白日梦练习
下面的练习可以作为快速思维导图的锻炼,提高选择相关基本分类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为下面的句子填上具体的东西,越荒唐越好,因为它能刺激你的想象力和记忆力。为它做一个快速思维导图,添加理由和各种天马行空的想法。
与......一起外出
学会......
创造......
改变......
记笔记|组织别人的想法
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阅读,就像玩拼图一样。具体阅读的步骤如下:
- 浏览。看目录、引言,快速翻阅各章节的开头和结尾小结,画出思维导图的中央图像(第一张图),画出主干。这些主干就像记忆钩子,帮助你有的放矢地阅读。
- 制定时间方案。没有deadline的阅读不是好的学习。确定这段时间内需要涉及的材料内容和数量。
- 头脑风暴。合上书本,根据你已有的知识和理解,添加主干或分支,或未确定位置的关键词。
- 确定阅读目标和问题。另外画一张思维导图(第二张图),并在学习过程中回答问题。这些目标和问题和第1步中的主干一样,是记忆钩子,使你的阅读更有针对性。
- 总览。再快速翻阅全文,包括目录、主要标题、主要结论、论据、小结、示意图。建立中央图像和主要枝干(第三张图)
- 精读。解决快速翻阅时留下的问题、关注重要论证过程、结合自己学习目标。特别是每章、每段的开头和结尾,集中了最重要的信息。把关键词加入到思维导图中。(一、二、三张思维导图)
- 查漏。(一、二、三张思维导图)
- 复述和教别人。
- 回顾。融合三张思维导图(第四张思维导图)
这种方法,步骤看起来比较繁琐,但其实思维导图不一定都要做,而且每幅图也不需要画得那么详尽,这些都只是工具,最重要是能帮助你高效阅读。你可以通过第8步复述来检验你的阅读成果——你是否读懂了?通过教别人来强化你的成果——你是否真的读懂了?你能把文章写出来吗?
在简易版的《如何阅读一本书》[4]中,也有类似的做法。
激发创造力
- 快速构图:听从本能和情绪,迅速找到切入点。这是“顺瓜摸滕”的技巧,通过切入点这个“瓜”,找到主干这个“藤”。
- 第一次重构:根据常见分类,进行思维上的逻辑构造 。思维导图的最大优势是可以无限联想——充分挖掘大脑潜能;最大缺点也是无限联想——到底什么时候停下来呢?因此,我们需要主动设置边界,对核心问题对焦。这样的边界可以是提出问题,比如,小白最关心的三个问题是什么?专家最关心的三个问题是什么?那么,思维导图的制作就不要偏离这几个边界问题。
- 沉思:这个沉思本质是发散思维,它不是指集中精力苦思冥想,它可以是外出散步,去洗个澡,听个音乐。总之,是离开你的工作区域,让大脑在后台自动运行,自动建立连接。
- 第二次重构:将重新联想的结果外现。
其他应用
- 抓取重点。如果在用一个主题的多张思维导图中,同一个或类似的关键词重复出现,那么很可能它是重要的,除了划上重点线或加上图像,甚至需要以它为中心,另外画一张思维导图,说不定会有意外发现。
- 处理人际关系。画出有三个主干的思维导图:不喜欢的方面、喜欢的方面、解决方案。
- 写作:写作前,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构思;创作过程中灵感枯竭,随意取某个关键词,另外扩展思维导图,可能会有新的火花。
- 决策:跳槽还是留守?工作还是读研?吃饭还是吃面?
- 知识管理:碎片化阅读过后一无所获?利用思维导图建立知识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
请你行动
你今天可以用思维导图,做什么有意思、有意义、有创造的事情呢?
本文思维导图
-
《思维导图》东尼·博赞 ↩
-
Do we think differently? Linear vs. Non-linear thinking by Chuck ↩
-
《结构思考力》李忠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