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四十不惑的准确含义,需要结合孔子这段话的全文来理解,全文不长,只有七句话。
《论语•为政》记载: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是孔子认为读书做学问和个性发展的次序。其含义为,一个人十五岁,大概相当于现代学生读高中的阶段,就应该决定读书做学问的方向,吾十五而志于学中的“志”,做方向解,比如现在的学生,高中阶段需要分文科理科,选择学习方向,正是在15岁左右。
“三十而立”,是指15岁明确方向后 到30岁左右方能有所建树, 三十而立的“立”,是有所建树、智慧和情绪趋于稳固的意思,现代社会我们可以看到,一般人到了30左右,就会逐渐成熟,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接下来的四十不惑,这个“惑”字并不做疑惑讲,我们可以结合《论语•之罕》中“知者不惑”来理解,知者不惑和四十不惑中的“惑”,不能做没有疑惑讲,其准确含义应该是经过15岁的志,到30岁的立,再到40岁这25年的人生,从学习知识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再经过社会实践锻炼,就不应该再被任何假象迷惑。
四十不惑的“惑”,做被迷惑讲,并不是说人到了四十岁就没有未知,就什么都懂,所以题主四十岁仍然困惑是正常的。
四十不惑包涵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不为自己境遇而迷惑
人活成什么样子,生活处于什么状态,是自身点滴作为造成的,有人比自己成就高,那是他努力程度超过自己。如果盲目攀比,就会被假象迷惑,就是“没活明白”。
第二,不因为别人的态度而迷惑
为什么那人这样对待生活,这样对待自己,这样对待别人。明白了,就能顺利找到解决的方法。如果看不明白,就是“识人不清”。
第三,不因为每天发生的八卦俗事迷惑
人多事儿多,每天周围都会发生很多事儿,特别是如今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很快,很多让人愤怒的,让人感动的,或者干脆让人匪夷所思的事儿每天都在发生,四十不惑的人,应该知道所有的事儿,都有它发生的内在原因,能理解这些原因,不因此激动、震惊或有其他情绪反应。
人到四十,应该不轻易冲动,沉稳而又体察事物内情,为人处世由儿时的“随心所欲”到自觉遵守规则和道德规范,三观正确而稳固,这才是孔子“四十不惑”的确切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