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丨见过赶庙会,没见过庙会跑!

image

这是城君原创的第1055个城市故事

台湾三步一小庙,五步一大庙,

庙宇的密度比便利店还要多。

马路中、天桥下、河水边、

电话亭里、停车场回旋处……

你想不到的地方,居然也有庙!

它们就像全新的人造物种,

image
image

电话亭庙

image

停车场回圈庙

台北万华,两条高架桥下面,

加上河堤的挡土墙,

这样三个东西交叉的那个点,

竟然塞了一个庙。

image

“这不是违建,那什么算违建呢?

但它却这么堂而皇之地存在着!”

这样神奇的存在,

震撼了台湾建筑师赖伯威。

他从哈佛大学毕业后,

一直在思考“什么是台湾的城市地景特色”。

到过世界50多座城市求学工作,

绕一圈下来,原来答案就眼皮底下:

image
image

老一辈台湾人“好巫尚鬼”,

常把一年存下来的钱拿去盖庙。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大量台湾乡下人到城市讨生活,

有什么委屈难受,无人话家常,

跑到庙前一股脑向神明倾诉。

image

它们藏身犄角旮旯,

尽可能融入信众生活,

随时有一座在身旁。

朴实的乡民相信,

无论收信点再怎么刁钻,

慈悲的神明也一定随传随到。

image

树冠下庙

以前台湾没有咖啡馆、奶茶店,

都市移民习惯到庙前互通声息,

学习落脚都市的各种方法和门径。

image

不仅仅是民间信仰,更是精神寄托。

image

船庙

随着城市的发展,

住宅、写字楼争夺城市土地。

原有的寺庙被挤到“变形”。

image
image

桥下庙

要在路中央盖一座庙宇,

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会出现路中庙唯一的解释是:

image

当然也有一些庙宇,

会在城市形成后才出现的。

image

楼中庙

当道路规划和庙宇出现冲突时,

台湾人会多一项考虑因素:

“神明的表示”。

如果动工时突发状况频发,

人们会认为神明不愿意搬走,

道路就会顺应庙宇改变规划,

造成看似奇葩的路上庙。

image

路上庙

按照城市管理的要求,

河堤外不允许任何建筑物存在。

然而,台北基隆河外,

偏偏有座庙,而且是两座。

台湾老一辈深信神灵不可搬,

那么,台风来了怎么办呢?

人们从城市经验中找到解决方案:

一个是把庙变成电梯,

河水暴涨,直接升上去;

另一个是给庙装轮子,

像夜市摊,撒腿就能跑。

赖伯威感叹:“台湾的庙,

将宗教的神圣与日常的世俗混和在一起,

毫不忌讳、毫不掩饰地暴露出来。”

image

升降庙,天德宫位于台北士林剑潭抽水站旁,寄生于河堤的最下层。全庙以铁板制成,最高可升至7米高的堤顶高度。

image

打带跑庙,百龄寺平时存放在台北士林的高架桥底。庙体长出四个轮子,遇特殊状况时可随时推着走。

每一座庙就是一片城市拼图,

成就这些庙的不是庙本身,

而是这些庙周围的环境。

倘若哪一天要“异地保存”,

它们的独特价值便不存在了。

当意识到街头小庙的价值后,

赖伯威发动建筑师、学生、当地人和外国人,

组成Willipodia都市研究团队,

挨个城市进行“人肉搜索”。

他们手绘庙宇的形态,

更重视周边环境的记录。

image

赖伯威和团队好几次想用航拍,

却发现那里靠近机场,

一飞就要罚款12万人民币。

多年寻庙,离不开那些坊间传奇:

某个楼中庙的出现,

是因为曾发生惨案。

某个路中庙的保留,

则可能受托梦影响。

image

历时四年多,

他们根据“庙和都市的结合关系“,

将大大小小的庙分成108种,

其中36种选入《寄生之庙》一书。

借鉴BOW-WOW的《东京制造》,

书中使用不同的分类、图标、

生动的文字和清楚的轴测图,

带人们领略街头庙宇寄生之“妙”。

image
image

跨街庙。

尽管花费了大量精力去绘图整理,

赖伯威却说自己不是在研究为什么。

他把所做的街庙图纸,

与宋代《清明上河图》作类比,

认为

image

这样的文化、经济、社会、环境、人民,

方方面面汇总起来,

就是这样的城市、现象和结果。

image

街屋庙。

许多街庙游走在违章建筑的边缘,

今时会因为老一辈的信仰而法外开恩,

随着世代交替,香火不再的小庙,

恐怕在城市中将渐渐减少。

庙宇寄生是一个城市变迁的结果,

也终将在城市变迁中消失。

本文图片来源野人出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