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这段时期在我国的发展进程中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应为这个时代奠定了我们后世两千多年的生活方式以及帝王的相关制度,秦国在秦始皇的带领下一统天下,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此后的两千多年时间里,我国也都处于这种制度之下。
在春秋战国这个时代,可以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形容,他在文化以及制度方面的探索的程度十分的深。不可否认的是春秋战国是一个乱世,但是乱世出英雄,危险也伴随着机遇。
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基本的社会环境下,我们还可以用一句话形容“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之所以这样说,那是因为既然有机遇或者有别的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物的方面上,肯定都是攻守态。
这样一来难免就会发生很多邪恶的事情,来自阴暗背后的“暗箭”是最令人头疼的,稍不留意就会陷入深渊。这也是属于阴谋的范畴之内,在当事人不知所以的情况下,所造成的伤害往往是巨大的。
与阴谋相对应的就是阳谋,但从“阳”字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个计谋是见的了光的,不摆在暗处,是正大光明的。
或许尽管对方已经知道你的意图,然而却无能为力,这便是阳谋的厉害之处。
在这段春秋战国的历史中,就发生了三次著名的阳谋,是当事人不得不跳进火坑。
一、 范雎的“远交近攻”
说起范雎这个人了解这段历史的小伙伴们也是都有所了解的,他这个人很有才华,前半生的遭遇十分的惨淡,后半生就是无比的辉煌。说起来这个人可不是个什么好人,反而十分的奸诈。
范雎最辉煌的时候担任的职务是秦国的宰相,不仅如此他也是一位著名的军事与谋略家,他在辅佐秦昭襄王的时候提出的“远交近攻”的基本策略,为日后秦王政统领秦国强大的铁骑横扫山东六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在范雎为秦昭襄王做一统天下的总布局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纲、寿,非计也。少出师则不足以伤齐,多出师则害於秦。
也正是从这些分析中给秦昭襄王解释了为什么秦国要先从韩国和魏国开始下手,同时与齐国、楚国等大国保持好良好的关系,使对方不对自己下手。这个时候就为秦国赢得了先机,秦国也在这段时间不断发展壮大,这个时候齐国或者说是楚国就是有天大的本领也无可奈何。
二、 孙膑的“围魏救赵”
公元前354年,赵国派出军队攻打卫国。而这个时候的中原霸主魏惠王却不干了,他以保护卫国为由头,派遣魏国大将庞涓为上将统领魏国的精锐之师再加上宋国和卫国的军队组成了三国联军攻打赵国。
后来的战况是赵国寡不敌众,赵国首都邯郸被联军围困,赵成侯不得不向外求救,此时的齐威王审时度势之后,果断地决定派出齐国大军与魏国等三国联军相抗衡,为的就是防止魏国做大。齐威王任命田忌为齐军主帅,孙膑为军师,并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以此来化解赵国所面临的困境。
虽然一开始田忌认为这次拯救赵国应该与赵国军队来一个里应外合,魏国军队自然会崩溃。
不过这个时候孙膑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提成这个时候应该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至于为什么应该这么做是因为魏国的精锐之师全部在攻打赵国,那么这个时候魏国国内就会出现空虚的画面。
这个时候选择进攻魏国本土显然是最佳的选择,如果与魏军直面作战那么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
这样一来田忌就同意了孙膑的计谋,齐国大军直奔大梁,魏军主帅最后不得不仓皇的救驾,不过这也仅仅只是孙膑的“虚谋”,重磅大戏就是桂陵,孙膑指挥的齐军在桂陵这个地方将庞涓的大军尽数吃掉。史称“桂陵之战”。
三、贾谊、主父偃的“推恩令”
《陈政事疏》中的相关记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这段时期的故事发生在西汉文帝时期,那个时候西汉当初分封的诸侯国的势力不断发展壮大,甚至在某种方面来讲这些诸侯已经威胁到皇权了。于是当时一位著名的人物——贾谊就提出了相关的意见,不过并没有使这种现象得到很好的解决。后来在汉武帝时期,主父偃的“推恩令”这一政见被汉武帝采纳,各诸侯的势力才有所缓和。
其内容就是令诸侯将自己的领土分给自己自己所有的孩子,表面上就是说是皇恩浩荡,实际上就是在做分裂的运动。
我们也能够看出来“推恩令”的核心就是“分”字,将原来的一个诸侯差分成十个,百个,从而瓦解他们的实力,使他们不在威胁皇权。
这些诸侯额最终结局就是成为一盘不能在汇集到一起的散沙,无力与中央政权相抗衡。各大诸侯也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却无能为力。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有多摩的可怕,让一个人直到自己所做的事是在做有损于他的事情,然而对方却只能眼睁睁的,干瞪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