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读了一本书,颇有趣味,而且还勾连着想起一些往事,激发出一些情绪,值得记录。
这本书叫做《小楼与大师:科学殿堂的人和事》,作者卢昌海,是一名美籍科普作家。这本书是他之前所发表过的科学史、科普评论方面的文章的合集,主要讲述一些近现代著名科学家或著名科学问题的故事,有这么几篇很有意思的文章:
--《书林散笔:陨落的前辈》。介绍了中国科学家束星北,并未详述其科学贡献,主要聚焦于其被打为右派及文革期间的悲惨经历。整整25年的迫害,耗尽了他最黄金的岁月,与网上将其称为“中国雷达之父”、“中国的爱因斯坦”不同,本书作者对束星北的学术评价并不高。从已有资料来看,束星北的确称不上大科学家,但放在现在也至少当得起一顶大帽子甚至是院士。文章中引用了束星北的一句话,让人感到唏嘘,“要是有这么一个地方,最好是靠海的地方,没有会议,没有斗争,也没有这么多的莫名其妙的麻烦事。带上几个学生,安安静静地搞项目搞研究,该多好。”时代的灰尘落到一个人身上,就如一座大山无法承受,虽然命运不公无法挽回,但我们应该反思的是,如何让悲剧不再重演,如何为营造一个更好的未来而努力。
--《纪念戈革:兼论对应原理、互补原理及EPR等》。虽以纪念戈革开头,但实际重头戏却在标题的后一半。戈革是玻尔的“头号拥趸”,一生鼓吹玻尔的伟大,在他看来玻尔比爱因斯坦更伟大。本书作者则对这个话题进行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资料详实,分析有理有据,同时也介绍了上述两个原理及EPR。从这篇文章里看出了作者深厚的物理学功底,很多术语我之前没听说过,遑论内涵如何,也辨析了很多大众的误解,这时候就感觉作者颇不简单,进一步查了作者情况,详情下面再说。
--《希尔伯特与广义相对论场方程》。对“正确的广义相对论场方程究竟是谁先提出的?”这一桩科学史上的悬案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叙述手法老道,情节一波三折,专业细节毫不含糊,一贯的逻辑清晰,让人折服,作者的结论是:希尔伯特和爱因斯坦各自独立发现并提出。
--《希尔伯特第十问题漫谈》、《黎曼猜想浅说》。这两篇文章都介绍了两个著名的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家们的努力与成果及其中发生的趣事。前者已经被证否,后者则仍然悬而未决。这里又有一个让人感动的事情:美国女数学家朱莉娅∙罗宾逊全身心地研究希尔伯特第十问题,也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距离问题最后解决只差临门一脚的时候始终不能突破。她有心脏疾病,生命受到极大的威胁,每年过生日的时候她都要许愿,希尔伯特第十问题得到解决-无论谁来解决都可以,但一定要在她的有生之年解决。“我无法忍受在不知道答案的情况下离开人世”。后来,一位年轻的俄国数学家马蒂亚塞维奇解决这一问题,罗宾逊夫人得知后,并没有因为不是自己解决而遗憾,因为对于她那样真正热爱数学的人来说,对数学真理的欣赏远远超过了任何个人的荣誉。
这本书的“其他”部分也很有见地,作者的思考有深度,阐述逻辑严密令人信服。于是我好奇地查询了一下作者的情况。卢昌海是复旦大学本科物理系毕业,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取得了物理学博士,毕业后转行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并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科普工作。深厚的专业底蕴,才使得书里提到的那些对我来说晦涩的术语、繁难的公式在作者笔下实在是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作者的个人主页很有简约之美,青灰色的背景隐隐有白色底纹,没有花里胡哨的空间、图片、动画,让我想起了Linux的简约哲学。
最后来说说“往事”,看这本书想起了我个人从小到大读科普的片段,小学读《我们爱科学》、《飞碟探索》;初中读关于“细菌”的课外书;高中读“天文学”科普书,晚自习还把精彩文字抄在自己的小本子上;本科毕业后读物理学天才、生物天才科普书、《时间简史》等等。科学始终是我的爱好,从中获得了持久且深刻的满足感,一时也说不明道不清,也许以后有时间我再好好梳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