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下来,学会接纳和理解才是大道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老子说:只有致虚守静,才能认识“道”。

只有内心空虚清明,才能回到本真状态。在本真中放下自我,观察体认到万物规律,从而看到真相,懂得理解,正确决策,循道而行。

静”是一种状态,当我们身处喧嚣的环境中,很容易被外界的干扰所影响,难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心态。因此,我们需要学会静心,将内心的杂念和欲望放下,让心灵回归到最本真的状态。回归本真,就是要摆脱这些束缚,找回自己的初心和本真。

当我们面对事物时,先放下自己的主观臆断和先入为主的观念,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和分析,这是非常重要的。

事物的规律和发展的轨迹往往不是一眼就能看穿的,需要我们耐心地观察和思考。“静能生慧”,而当一个人处于激动、紧张或者过于兴奋的状态时,他的思维可能会变得混乱,难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那些能够真正做大事的人,都是能够沉得住气的人。他们不会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情绪的波动而做出错误的决策。相反,他们会在冷静的状态下,深入分析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

人的大脑是用来管自己的,怎么管自己?就是放下自己的欲望,用心去看别人,用心看世界。

我们平时生气、恼怒、指责别人,都是在用自己的主观衡量客观。可当我们发现客观与主观不相符时,就会出现负面情绪。

如此这般,我们就会在自己的头脑中构筑出一对矛盾:我以为、我认为——本就是、本来是。一个主观,一个客观。

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问题都是这样一对基本矛盾演绎出的各种形式。真正的理解,是去懂得自己不懂的人和事的一种智慧。当你懂得了,矛盾也就消失了,人也显得有胸怀了,看问题也全面公正了,因此也就不会再制造是非了。

那我们能做什么?就是接纳和理解。

真正的去洞察万物,包容接纳,敬天爱人,放下自我的执念,尊重规律。

苏轼有句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也在时刻提醒我们要保持客观和全面的思考,努力看清事物的真相和全貌。

学会反观自己,跳出自己看自己,也跳出自己看世界,放下主观臆断,回归客观真相。

老子的做法,可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可达“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一个人真正能达到这个境界,那就是活的自在,走出小我,发展大我,实现无我,真正为社会,为天下贡献自己的价值,得到自己应有的回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