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部分章节读后


人为何在欲望面前总是失去初心呢?

在锡安山这章是蛮有意思的。

乡村教师的出发点是善意的,他募集资金让大家捐款建立一个可以畅所欲言、谈论自由的宣教屋。

虽然牧师内心反对,他认为这样会使他丢掉饭碗。

但在教师的威望下,这件事很快就达成了。

教师拿着崭新的钥匙打开了新建宣教室的门,把灯全部开启。大家蜂拥而至,挤满了房间。

灯火通明之下,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了很久,牧师也仅是个听众。

当有人提出自己也想布道,给大家探讨一下自己的认知感悟时,教师甚为恼火。严正声明,这个讲台只能是他一个人的。钥匙在他手里,灯是由他开的。

人群传出不同的反对声,说这失去了建它的本意,初始之心不就是让大家自由言论吗?

有人说,我们募捐了它,而无权使用它,那它的意义是什么呢?

教师陷入了沉思,他望着牧师,突然醒悟。人人心中都有个锡安山,圣灵所在。

于是他把钥匙放在演讲台上,承认了自己的过错。

也许他内心是复杂的,不愿舍弃的。但他在忏悔中,突有所悟,如同上帝给了他一把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当然,他可以理解为把钥匙放在这里,让每个人都可以用才是上帝派给他的任务。

这好比我们作为公司的管理层,在会议上叭叭讲个没完没了,不允许任何人发言。

哪怕大家已经听得头昏脑胀了,还不愿停止。

此时自嗨的欲望已经抹杀了上帝的旨意,

因为上帝仅仅给了一把打开智慧大门的钥匙。

而我们总以为上帝是让我们来布道讲经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