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形势渐渐转好了,但是我们小区还是处于高度警惕的状态。
小区里韩国人比较多。本来春节后小区一片安静,大家配合度非常高,只在倒垃圾、取网购物品的时候才下楼。但是,最近,韩国人陆续回来,小区门口大包小包的,就有点“热闹”了。前两天,传闻有一个人主动打电话要求隔离,后来就被带走了。也不知道确诊没有。希望不要是新冠肺炎。
我们家,三个人都在心理学领域耕耘。我们用一些方法帮助缓解自己的压力,分离注意力,尽量想办法控制好自己的生活作息,缓解自己的情绪。但是,生活中细节太多,我们也会有冲突。
女儿希望能够像她的同学那样,可以去喝奶茶,可以到恒隆百货溜达两下,但是我们希望她尽量不要出门,风险太大。当然,数次辩论之后,我们还是戴好口罩,还是陪她一起去溜达了一下,又快快返回。
我们讨论的问题,在我这里。
正月初二那天,我突然高烧,上午来的突然,下午只好卧床休息了。 发热了,身体不舒服,但是今年发热不同,不仅是身体不舒服,更是心里纠结。
怎么能在这个时候发热呢?要不要去医院看看呢?会不会是新冠肺炎?想了好多好多。我盘点自己的生活,最近接触的人比较少,应该不会有可能感染新病毒。如果不是,我只要安心养病就好了。 但如果是呢?
今年特别,我们一家子聚在一起了。父亲母亲和妹妹,从老家赶来,选了今年聚在无锡。现在大家一起生活了几天。如果是,太恐怖了。如果不是,去了医院,感染几率比较大,本来没有的,反而感染上不也是很尴尬?
大家也密切关注我的状况。彼此说话都少了。大家都在担心。我把自己封闭在屋里。每天吃大量的抗病毒和杀菌的药。从前我发热,基本靠自己扛过去,这次特别乖,主动喝药。
后来我慢慢好转。父亲母亲还有妹妹,返回了家乡。我很慢很慢地好转,一直拖到2月下旬才算彻底好了。
生病好了,我们开始复盘。我们三个人的争论话题是,我当时应不应该去医院。我感觉,我们的讨论,已经上升到一个哲学问题的层面了。各自的态度不一致,我们一会儿站在小家庭的角度看这个问题,一会儿又站在彼此毫无关系的角度上看问题,试图有一个和解的方式。 然而,很难。
有多少家庭面临我们这样的冲突?我想很多吧!本来,秋冬容易感冒,发热也正常,平时医院就挤得满满的,生病的人很多。但是今年,就不一样了。发热了,到底要不要去医院?网上也有一些分享,大致分辨普通发热和新病毒发热的差异。但是,我经历过,说实话,我无法从那些信息中给自己一个确定的答案。
2月份,看了40部电影,看了很多囤书,也听了很多书,写了一些字,接了几个在线咨询。
3月份了,因为小区特殊,我们预计还要在家。我继续看电影看书微信电话……
很多人担心,疫情结束后,后续可能会出现一些个人问题。这个不是虚张声势,负面新闻关注太多,我们身体会有反应,比如睡眠有影响,容易做梦惊醒,安全感低,回避社交。我们的内在身体,还会启动防御机制,把我们曾经遇到的问题压抑到最底层,直到我们意识不到它们。
如果你问我,疫情过后做什么。我特别想到森林里走走。我们说得太多了,我希望让身体得到挑战,重新恢复原有的活力。
疫情结束我们徒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