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哗哗...’,
外面一阵喧嚣,正在床头玩耍的儿子和我听到动静楞在原地,反应了一会然后无比振奋的齐声喊到:
“下雨啦”!
穿了鞋赶忙就往外跑,果然刚才还艳阳高照的天,这会不知什么时候阴下脸大雨滂沱起来,原本预报上今后的几天都是雨天,但早上起来看到跟往日一样早早就升的老高的日头,心里就各种打鼓。
一个夏天不知被天气预报忽悠了多少次,现在的人都不怎么指望老天爷,所以即使是有雨,地里还是熬夜排长队浇水,丝毫不受影响。
现在的人伺候庄稼才没有以前细致,若不是旱到了一定程度,真的懒的管。不然你去地里看看,玉米参差不齐,高的高大挺拔,绿油油发亮,矮的叶子黑不溜秋,蜷缩耷拉,就像高大威猛的白人和长期严重营养不良的非洲贫民,一看就知道哪浇了哪没有浇。
浇地搁在以前是个麻烦事,当然现在也是个麻烦,话是相对来说的。
以前浇地,要用潜水泵下到深井里,再用机动机发电,水管子一节一节扯到地里,浇水时由远及近,手拿着喷头到处甩,往往地刚浇了个头,人到是从上到下惯了个透,那时候浇地都是农田的大忙事,往往要一家总动员。
现在农村实行刷卡浇地,先花钱购电,浇地时管子一扯卡一刷,水就出来了,而且现在的管子都是‘一条龙’式的,把管子从地头拉到地尾,然后开闸放水,管子就像个满身漏气的刺猬,把水源源不断的灌输到每个角落,人只需要在地头上找个阴凉地坐着等就好了,时间一到卡一拔管子一收完事。
雨来的快去的也快,我和儿子刚把洗脸盆推到屋脊下接落下来的雨,想着浇下我养的多肉和绿萝,可刚没了个盆底雨就不见了。
现在的中原地区干旱成了常态,特别是种玉米的季节,从种上的那一刻都在盼着下雨,可老天爷就喜欢在最热的三伏天里跟人开玩笑。
我有时候想,好像我小时候不是这样的呀,是生态环境影响到了人类,还是人类影响了生态呢?
那时候夏天的雨是个暴脾气的主,说要下有时候三天三夜都不待停的,直下的坑满地满为止,那时候下雨最担心的不是屋顶上的漏雨的地方都用碗盆接起来了没有,就是担心家门口的大沟再满一些水漫上来把家给泡了怎么办。
你再看看现在的沟里,哪一个不是绿草爬满坡,滴水不见存的,里面种树的种树,种庄稼的种庄稼。小时候总在那觅羊的大关路两边的深沟,现在为了出行方便已经被人们填的七七八八盖起了两长排楼房,没有了那么多雨,好像也要不了那么多沟了。
去年农田里架起了很多个农用桥,说是上面拨款建的,有的就是好好的路给挖了修的,你说它有用吧也有,至少比以前的路结实了,但下面无水无泥的怎么看就怎么觉得滑稽。
玉米的价格一般一斤一块左右,一亩地总收成约一千块,除去坝地、施肥、打除草剂打虫药,还有浇水的投入,一家多是三四亩地,一季下来满打满算三四千块的收成,还不能算上人力物力,也不如出去打工一个月挣的多。
年轻人谁愿意守着村子,守着亲爱的土地和家园,谁又守的起?
河南为何叫豫?因为商周时期还到处是大象,大雄猫,犀牛,商周盔甲都是普遍用犀牛皮的,但自商代末期开始,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环境开始恶化,气候特点由温暖湿润变为干旱而温热!此后中原气候反复波动,总体是慢慢恶化,北宋时还有大象出没,再往后就彻底不可逆了!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都转移到了江南!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也不免有真实的成分,气候与环境有时候就是一个地域的风水,希望大雨如约而至,给这片饥渴的土地一场痛快淋漓的大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