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飞游戏yile520me 为什么你感觉的“体面”,跟你爸妈想的不一样?
今天看到一篇很有感的文章,我相信很多人看了也会很有感触,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来自经历的时代不同了,文化不同了,也不能论对错,音位就是体悟不同罢了!
所以其实有时户后能互相体谅.理解,相信可以避免掉很多的摩擦哦!!
-------------------------------------------------------------------------------------------------------------------------------------------------------------------------------------------
年轻人的体面是“体”,更注重基于自己的体验,爸妈的体面是“面”,可能是基于他人评价的面子。
1. 当你风尘仆仆地在某个假期回到家,总能听到你妈对你体型的评价,除非你实质性地发膘胖成了球,你妈通常都会觉得——
“你看你都瘦成什么样了还减啥肥。”
即便你真的胖了 20 斤,你妈可能还是会说你瘦得会被风吹跑。
以“能吃是福”为信条的父母在面对你“沙拉配果汁”的健身餐时总会露出“这玩意能吃饱?”的鄙夷,对许多父母而言,“量足管饱阵仗大有人陪”才是体面一餐的必要条件;
2. 当你穿上大码 T 恤破洞牛仔裤做旧帆布鞋,兴致勃勃准备到邻城周末一日游时,你妈很可能会把你堵在门口怒斥你,“穿成这丐帮样就别出门了”——
然后硬是给你换了身飘逸连衣裙,戴了帽子加两条丝巾,还顺道给你编了头发。
要是你不巧是个喜欢打扮自己的男性,喷香水抹发胶,被父母认为娘、gay 里 gay 气、没个正经样的机会就会大幅提升;
3. 当你在一线城市租到装修清爽的三十坪小房子就觉着算是体面的住处了,而你妈总觉得你住在窑洞里;
4. 当迷上极简风的你为家里挑了一套北欧风家具,只认可红木的二老逢人就说“哎呀家里简陋不要见笑”……
以上是好奇心研究所此前一项名为“你对‘体面’的定义和你爸妈有什么不一样“的调查中收集到的有关“人生观、婚姻观、事业观”之外,子女与父母的日常分歧。
总的来说,年轻人的体面是“体”,更注重基于自己的体验,爸妈的体面是“面”,更偏向基于他人评价的面子(事实上,不只是代际之间,在同龄层中,因观念和审美不同造成的隔离屏蔽,并不亚于父母孩子)。
为什么会这样?
首先这可能跟两代人之间对幸福的定义不同有关。
父母怎么确定孩子过得幸福?和年轻人喜欢用“跑了多少公里、摄入多少卡路里、睡了多长时间”来定义健康相似,比起自己的主观感觉,数据显得要可靠得多:“有房、有车、有稳定工作、有家庭、有孩子”,继而细化到伴侣多高、几岁、什么教育背景。
不仅是老一辈,对竞争教育下成长的大多数人而言,用词汇和数据来下判定会给人安全感。一切都明明白白,一切都可以打分,可以放在一张排行榜上进行比较。“幸福、体面”这样的词太虚无缥缈了,人们需要这种“穿上这件设计师款牛仔裤,就会变成一个更好的人”的具体愿景。
另外,是两代人对风险的不同理解。
多数中式父母都有“风险最低”评判标准,并非想要阻止孩子追求自由勇于尝试,但仍然会劝说“玩滑板太危险了,摔坏了怎么办,别玩了。”“这工作太不稳定了,你要写不出来怎么办,有上顿没下顿,赶紧换。”公务员之所以被很多父母盲目向往,也是因为在年代造就的观念中,公务员的风险值最低,银行、国企、事业单位都以稳定著称。而父母没听过的新兴职业,都可以归类到“不务正业”。
由于成长环境、教育背景和阅历的不同,代际之间的隔阂一直都存在。和美国大多父母“因为喜欢孩子、享受跟孩子相处的时光”而生养孩子不同,中国父母对于孩子普遍有传代性期待,“我的孩子”更多作为“我的”一部分而存在。父母给予孩子更多情感和物质关爱的同时,也对孩子的未来埋下预设,挟恩情的名义对孩子提出要求,反过来又把这些要求穿上“为你好”的外衣。使得许多千禧一代对父母怀有一种负债型孝心压力。
并非父母存心想操控孩子的人生。
一方面,多数父母“爱的表达方式”极其有限,当他们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对子女有益的做法,就只能从自己有限的人生经验里提取最稳妥的建议,向主流幸福观取经来告诫孩子:
拿高分、进名校、去名企、当高官、买车房、娶妻嫁人生子,是绝大多数父母认定的“幸福人生”应该具备的必要因素。让孩子不漏空地踩到这些关键点,几乎能成为他们最大的精神追求。当父母在实现这个追求的过程中,很自然会依赖自己过去的经验去构建一个更高大更权威的形象,使子女信服。
另一方面,父母需要一种“他们让你过得更好”的幻觉。生下孩子后,父母开始各种学前教育,上最国际化的幼儿园、最优秀的小学、拿最多的小红花,父母需要你成绩单上的 A+ 和排行榜上的名次来肯定自己,中学、大学、毕业后的工作、四处张罗为子女找对象、时刻督促子女结婚、以致再承担起抚养第三代孙子女的责任。
中国父母用这样简单粗暴的方式把精神寄托在次代身上,因为这种方式最简单最偷懒,越是没有自我人生价值目标的人越容易把这份危机感转嫁并在子女身上进行消解。一生都在为孩子而活,替孩子操心。
严重一点,如果孩子在自己预设的幸福道路上的关键节点脱轨,强烈的不安全感甚至会让父母嚎啕大哭甚至以断绝关系和死来威胁。
对年轻人自己来说,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象是,面对许多“道理讲不过,就讲伦理”的父母,在经济或生活上越需要依赖父母的人,个人的婚嫁、工作问题就越容易变成一场与父母的利益交换,在自我选择上也更容易受到父母意见的引导。
不过,往远一点想,如果你将来有幸成为(或已经成为)一位父/母,需要及时认清的是,不停地更新大脑信息库还是十分有必要的,观念陈旧不仅会阻碍彼此有效的沟通,被孩子嫌弃,还会让你变成你曾经不太喜欢的样子。
题图来自:GI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