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朋友相处了一天,也许因为不是正式工作的原因吧,比和大朋友相处的幸福感高很多。你会对他们有期望,希望在你每天的引导下能够越变越好。
在今天一天的观察中,我也发现,其实他们真的懂得很多道理,知道"友爱,不伤害",知道"要专心,不能心不在焉","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扰乱",也知道该"如何解决问题"。可是在问题的关头,往往无法控制自己,采用连自己也知道不正确的方式来应对当下的事件。这到底是哪个环节出的问题呢?是自我控制能力的问题吗?也许课堂上的教育很重要,可那毕竟只发生在他们的当时的思维认知里,而没有将此和生活中的具体行为联系在一起。所以生活中事件发生时的教育也很重要,且不断地体验和强化也很重要。
有一个孩子叫谭斌杰。我今天是第一天过去,刚到他们老师身边,他就跑来问我是谁,并介绍了他自己的名字。后来发现,他也算他们班里的一个"问题孩子"。他很活跃,总是喜欢招惹别的孩子,明明没有什么事,他也会去弄出点事来,一天下来被批评的次数很高。(觉得他的名字很熟,难道是以前实验的时候他被负提名的次数太多?)他做事情不能专心,早上的区角他选择了用黏土黏满京剧脸谱的图,但他一天都没有完成,每当完成一小点,他都要跑来找你,跟你说让你过去看,或是什么都没做,只是让你看他手里的黏土。他的目标意识不强,老师也说他总是半途而废。反而我今天发现了另一个小朋友在拼一副很大的拼图,非常专注,所以很快就完成了。
今天也发现,他们班老师今天除了带他们游戏以及一些基本常规活动外,花了大把的时间在"训诫",惩罚他们在板凳上坐着,告诉他们怎样是对的,怎样是不对的,我们以前是怎样说的,讲了多少遍了,你们又是怎样做的。即使是"凶"成这样,很多孩子还是不当一回事,该怎样就怎样。所以老师也很头疼。打架,扰乱,喧闹,不按规则坐好,出现问题硬来而不想办法。。。突然觉得,可能他们可能并不是真懂那些道理。
不与别的小朋友交流可能是因为之前有多次被拒绝的体验(如观察到宸宸靠近了一个小朋友,然后被迅速推倒在地),为了避免再次被拒绝的体验,所以不再与别的小朋友交流。
引导方法:观察宸宸有交流互动意向的小朋友,然后引导那个小朋友与他交流和游戏,为他建立成功交友的体验和经验。
宸宸不属于自闭:你在拍照,他有意识地盯着你看,有眼神的交流。兴趣点较多。没有刻板的动作。走路姿势有微飘(可试用推小车游戏),总体正常。能在座位上安静久坐一段时间。情绪长时间稳定。
通过他的画可以看出宸宸的精细动作发展迟缓
宣宣,语言和思维是相关的,他在这二者上都发展不足
在进行认知训练时,要注意强化言语的训练。言语是交际和思维的重要工具,密不可分,言语和思维一方有障碍,就会影响另一方的发展。若言语障碍得不到有效解决,其思维发展必受影响。例如,看图说话是有意识训练儿童思维的一种形式。教师和家长可以灵活的根据思维训练的目的,为儿童提供话题和形式,让他们有机会结合自己的体验加深理解和认识,展开想象,丰富表象思维,提高口语水平,促进其思维的发展。
推荐关于愤怒等的图画书
可将言语和思维放在一起写
在幼儿园的一天很累,心累远远大于身累。孩子们各有各的问题,有的是情绪问题,有的是行为问题,还有智商思维上的问题。一堆问题摆在眼前。还有我的干预课程,孩子们的纪律问题很多大,你想表达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可是有的孩子却在游戏,讲话,你要花很多时间来稳定他们的状态。我上课肯定还有问题,不能把他们牢牢吸引。
还有我的课程,问他们怎么样赶走生气的大火球,怎样不那么生气,他们也会想出如去做喜欢做的事,和好朋友说说。可是在行为发生的当下,却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也许是我太着急了吧,想要让他们速懂,速好。就像今天那个孩子,虽然他当时真的生气了,可一会之后不还是笑着拿接下来活动要用到的器械拿来让我看。虽然孩子气消地会很快,他们会很快地忘记这些事情。可是当下一次又面临这样情境的时候,也许还是一模一样地反应。
情绪反应——承认情绪——分析当前情境——思考情绪解决方案
感觉是个抽象的东西,很难用言语去表达。比如说生气,孩子知道生气的样子,也知道生气的感觉,而在他们生气的当下,会哭会叫会爆发,在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说,你要忍住或是讲一些道理,没错,这都是必要的。可是今天我也发觉了一些象征性语言的力量,之前给孩子们上了情绪课,让孩子们知道怎么用语言来表达生气,"生气就像一个大火球,马上就要爆发了",从此当孩子们生气的时候,他们又多了一个了解并宣泄自己情绪的渠道,他们会说"我肚子里有一个大火球,那上就要爆炸了",而当这种感觉有一种象征物时,"就更容易为他们所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