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遇事总爱退缩、没有自信呢?
记得去年的六月三十日,应素红妈妈之邀孩子去武汉参加分享会,支持更多的兄弟姐妹。我建议以后要多出来走走结交朋友。孩子却说:以后再也不出来了。我问为什么?
原来,下午集中活动时,孩子忘了带手机,其他人打牌、走棋玩得不亦乐乎,只有他像落单的小鸟,孤独地坐在一旁,看着同伴玩了几个小时。回来后伤感、自卑。孩子说,别人琴棋书画样样都会,自己什么也不会。不会弹琴,不会打球,连个朴克牌也不会打,和别人玩不到一块。自己简直就是个废人。下次再也不参加活动了。
那一夜孩子与我倾心畅谈,情深之处痛哭流涕,我也为自己不放心、不放手、不理解孩子而揪心。
一夜长谈让我进一步认识到自己,更多的理解孩子。一方面父母的不尊重、不理解给了他无形的压力,另一方面不放心、不放手的溺爱让孩子没有承受压力的力量,孩子的自卑来自内心的脆弱与别人攀比。总拿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相比,看到别人的全是优点,自己净是缺点。一比较自信心就没了,遇事只有退缩。
我劝导说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有优点就有缺点。别人有的你没有,你有的别人没有。你也有自己的长处,比如你的文章就写得很好,字也写得端正,居爸称你为“三文”之子呢。孩子说那是居爸的抬举。我说,你写的文章、字确实是比较好,老爸是自叹不如!
每一个人来到世上,都有自己的位置,都是独一无二不相同的个体。就像广袤的宇宙空间,那数亿万计的星星,都有其固定的位置,相互作用相互平衡,才构成了自然界中一幅美好的画卷。
人们都说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确实是这样,孩子感叹的那些我也不会。不喜欢娱乐,不爱好运动,他的行为也是受到了我们的影响。每个人性格不同,爱好也不同,不一定什么都要会,想学的可以从现在开始学。拿我自己来说,走围棋是在大学开始学的,走象棋是工作以后开始学的,都只知道点皮毛。几十年不玩了,现在也都忘了。足球、蓝球至今都不感兴趣。这一切并没有影响到我的工作和生活。业余的爱好,只要喜欢任何时候都是可以学的。我把自己的缺点摆到孩子的面前,孩子默不作声。
对孩子的长处,我适时的肯定过几次。现在,他再也没有提起过那些让自己颓废的话了。
孩子遇事总爱退缩,主要还是自卑,缺乏自信。内心没有力量,左顾右盼的害怕技不如人,而失去前进的动力。
这些孩子自小乖巧听话,习惯了听从大人按排。父母的过度保护,只关注学习,长期包办、溺爱,使孩子缺少磨砺,胆小、脸皮薄,要求完美,动手能力差,抗压力弱。往往是大人们心中的好孩子。
相反,那些自小跳皮捣蛋的孩子,胆大、脸皮厚,心理的承受力就更强大一些。
面对孩子的退缩我们要做的:
1.放心,让孩子做该做的。因为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性保护,造成了他胆小慎行。孩子想跑步怕他摔着,孩子要外出,又怕出意外。我家孩子就是这样,从小把他禁锢在家里,除了上学读书其余时间都呆在家里,成了小宅男一个。长大以后,什么事情都不愿动手,承压力太差,内心自卑。
2.放手,让孩子大胆尝试。胸怀是被委屈撑大的;胆量是被经历磨练出来的。
遇事不敢向前,是孩子的内心追求完美。父母要让他直面挑战,不怕失败,在磨砺中完善,才能建立自信。
怕的根源在于心。越怕什么就越会出现什么,就越要去经历。我认为自己有恐高症,大觉山的玻璃吊桥总是绕过去。去年,在听了居老师讲课回来,心无旁骛地走过了玻璃桥,却毫无恐惧。解决了心中的怕字,就会悠然自若。
孩子怕什么就要鼓励他多接触什么。很多的孩子害怕小虫,就要让他多接触虫子;孩子怕黑,就要让他多经历黑暗。
3.肯定孩子的进步。自信心是肯定出来的。当做完一件事情,自己感觉并不是很满意,在得到别人、特别是自己在乎的人肯定,内心的力量会倍增,相反,当你信心满满的做完一件事情,而被别人无视或者被讽刺打击时,内心燃起的火焰瞬间就会被浇灭。
怎样去肯定?很多人会说孩子没有什么优点。其实,是自己看不到他的优点。
在这一方面,国人要多向特朗普学习。美国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在他的带领下要说多糟糕有多糟糕,感染过百万,死亡超六万,可他自我感觉良好成绩斐然,死亡人数才区区的六万多,离预期还远着呢。
适当放大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力量就会越来越大;反之,则会让他畏缩不前。
居说:当孩子退缩、逃避时,要缺什么补什么并多加以肯定其进步之处。
人的一生,有挑战才有动力;有磨砺才能出彩。只有感受到父母对他的信任,孩子才会愿意承担人生的责任。只有父母放心、放手、把尊重、理解刻进了孩子的心坎里,孩子才能走出自己的世界,走向阳光,走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