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2020年的寒假太长太长了,想念学校,想念小朋友们,想念我在窗台放的植物。这场禁闭,让我们有更长的时间独处,练习自律,辩证思考,看到萦绕在我们身边的奋勇、担当。大爱无声,愿民族英雄健康,国泰民安。
学习了杨老师录制的教材解读,对新教材的尝试有所期待,写在这里,开学后来试一试(*^ω^*)
第四课:
1.在聚焦环节的三幅图中,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学生有初步意识物体运动形式和形状有一定关系;不同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实验前,建议让学生根据聚焦环节图片中对三个物体的运动形式分析的方法进行简单预测,然后再实验,实验后对比预测,与前面引入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自己实验发现不同物体在斜面运动情况不一样;更多物体在斜面上运动,实验前,学生基于第一个实验的基础进行预测,再实验,分析、发现形状与运动形式关系。这样,学生经历两次预测、实验,逐渐加深学生的理解,再拓展改变坡度的实验,完善学生认识。
2.第一个实验中规定了六棱柱的放置方式,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三种运动方式;在第二个实验中,是否也可以再次使用六棱柱,用更多方式放置,观察运动方式?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知道不同物体运动方式不一样,也可以知道像六棱柱不规则的物体因为不同位置形状不同,也会影响它的运动方式。
第五课:
本课探究方法的理解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器材的选择很重要。
1.数据分析选择的是中位数,那么两个小球在斜面上运动耗时就应该有明显差距;如果两个不同材质小球数据差距不明显的话,可以选择老教材沉浮实验中的器材,空心塑料球,里面可以装东西的。这样,教师可以提前试好轻重差异,保证实验效果。
2.对轨道的要求。是否也应该像之前的轨道一样控制宽度,保证小球通过的大小即可,减少轨道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第六课:
教学中,先把起点和刻度尺确定好,并拍照或视频,在学生出去前,借助图片先确定好学生活动的位置和方法,尽量减少因场地或户外讲解占用的课堂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