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以自己“博览群书”为豪,因为我经常看书,课内课外,各个领域,经济,医学,生物,天文,我几乎什么书都看,但是什么书都是“阅后即焚”。看完了就看完了,就像是书烧完后,除了灰烬什么也不剩。
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我们身边充斥着阅读改变命运,改善生活,提升品味之类的论调,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一种知识焦虑。这也之前我读书的目的,是的,当时的我抱着这样的幻想,感觉不管怎样,我读了书,就应该有所回报的幻想。而我们很多生活中事实也或多或少印证了这些观点。对错暂且不论,我总是感觉着在这一大串的观点背后应该有一个原型,一个本质,一个核心。
那就是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以前我总认为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升生活水平,或者是改变自己的命运。后来我才发现是我想太多,没有什么会是一蹴而就的,上面所说的,都是那个核心发展演化所带来的,而不直接是读书。
我们可以论证一下,首先读书必然会导致这一系列的变化吗?不一定,不然就无法解释不少像我这类的情况,至少我们确实是读了书的。同样的,提升生活品味也不一定必然要读书。改变命运或者改善生活之类的同样如此。因而我们可以推断,读书的目的或者成果必然不直接是上面所述的那些。
那么读书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呢?
真正的读书首先应当是一种主动的思考,是作为读者的我们,凭借着头脑的运作,除了玩味书里的文字,不依靠外界的帮助,以一己之力提升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的头脑从粗浅的了解到深入的理解。
接着我们来提取关键词,
主动,玩味,一己之力,思考,理解。
主动和思考是毋庸置疑的,不需要验证,我们就能知道读书是要经过主动思考的,尽管不同的读书,要求的程度不同。
其中最关键的是以一己之力玩味文字来增进思考。(当然就阅读而言,以上五点是不分彼此的)。懒惰是我们的天性,甚至我们的社会进步,科技创新也正是基于这个基础。因为喝水麻烦,所以我们发明了水桶,自来水系统。因为懒的走路,所以有了火车,飞机。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趋懒避劳是我们是天性,而玩味文字就意味着自找苦吃,意味着要逼迫着大脑不断高负荷的运作,承受接二连三的错误。这就很考验人的意志和胸怀了。这也是真正阅读的关键,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读书的最终目的,增进我们的理解。
读书是一种极富艺术和技巧的事业它的关键在于通过启发思考来增进理解,我们读书不应当只是为了在一定场合重复作者的话,否则不管我们读多少书,我们最多只是个厉害点的书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