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式培训》一书,对于每个期望提高专业能力的培训师来说,都是一本有趣、生动的实践指南。针对培训师,作者以轻松有趣的形式阐述了学习就应是积极愉悦的过程的观点,解释了部分培训失败的原因,以及阐述了如何才能获得培训成功的丰硕成果。这本书大致分为三大部分:(1)人类学习者——研究告诉我们什么;(2)优秀培训师需知;(3)应用学到的知识——实现学以致用。它教会了我关于成人学习的逻辑、成人培训的知识以及教育注意事项,同时,它通过展现令人兴奋的互动活动、可视化的教具以及全面的调查,清晰地阐述了成人学习的原则,详述了多种有效培训方法,描绘了成功培训的蓝图。
一、对主要内容的回顾
全书分为十一章。前两章介绍了本书的内容,像慢慢铺开了一张地图一般,为读者指明了方向。接下来,每一章都以一段要点总结开始,以便让我们提前了解到该章节的内容。此外,为了避免太多的“灌输”和单向沟通的情况出现,每一章都设置了很多练习,赋予了整个阅读过程更多的意义。
第一章的目的是引起读者兴趣;第二章提出了培训的四个关键术语:培训(行为的复制)、指导(根据习得的知识举一反三)、教育(建立心智模型和价值体系,以便指引我们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学习(改变思维结构和行为模式,帮助我们面对现实并生存下去);第三章娓娓道出了培训诀窍:以学习者为中心,以绩效为基础;第四章解释了“专家”型培训师经常无法有效教会学员的原因,从而引出了陈述性知识(谈论)和程序性知识(操作)的概念;第五章介绍了成人学习的四大关键原则:自愿、经验、自主、行动;第六章讲述了建立在六条普遍规律基础上的培训结构化五步模型;第七章进一步指导了学习者可以利用元认知技巧和认知策略进行学习;第八章描述了培训四种主要方法的特点、优点及不足;测试是第九章的主题;最后,第十章阐释了一些关于培训的错误观点,直白又值得玩味。
二、对关键观点的思考
本书引用了Carl Jung的教学—学习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的解释和拓展,为读者们引出了这么一个思考:在培训过程中,特别是当出现新知识需要我们探索更复杂的技巧来传达这些信息的时候,我们就会出现无法将最为重要的信息传递给学习者的可能。如果我们只注重言辞和表面现象,也许就会忽略最基本的问题——如何改变学习者。
换句话说,学习即认知结构上的改变。这种改变从人的各种感官接受各种信息的开始,继而进行消化,再以行为的转变结束。学习者一旦经过了此类变化的过程,认识就不再和培训以前一样,这种变化使得他们有能力用新的方法做事。因此,培训远不止单纯的灌输那么简单,“培训”二字代表的不仅是传播信息,还要改变学习者,将知识通过适合他们的方法和途径顺利通过学习者脑中的“过滤器”,从而进入记忆系统,改变相关行为。
三、对未来培训的启示
在课程设计上,培训师应当遵循“以学员为主”的原则。
首先,在课程主题确定上,我们应当尽可能地贴近员工需求,舍弃华而不实的课程。众所周知,在培训过程中,能力、知识背景与动力都是影响学员学习效率和学习方式的主要因素。其中,能力与知识背景由学习者自身决定,而学习动力则需要培训师激发而生。因而,设计出“最有用,最需要”的课程想必也会是最受学员欢迎的课程。
其次,在课程内容传递上,培训师可以设计多元化的授课手段,尽量放弃“填鸭式”教学。我们可以发现,成年人在学习过程中更有主见,更重视实用性,更希望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力。为了增加随堂实践、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可以参考本书中举例的多种授课手段,包括了培训前的准备、培训手册的制作、培训课程开始的破冰和测试,以及训后的测试,这些方法都非常值得借鉴。
看完《交互式培训》,我联想到《礼记·学记》中有这么一段话: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其语乎。所谓“记问之学”,用今天的白话说,就是读死书,教死书。一味地生搬硬套书本知识,均未表现出一点属于自己的东西,更谈不上创造性,先贤认为这样的水准是不足以为人师的。以这种教学形式进行学习的学生,可能会出现似懂非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而真正的老师,在教育过程当中,是能够因材施教的,是可以利用自己的独到见解进行引导的。只有这样的老师,才可以真正地教人以学,受人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