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目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苦,难以感同身受。。。

书名:《黄河东流去》

作者:李凖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获奖评分:第2界茅盾文学奖  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有一种感觉,读这本书,故事情节越读越模糊,人物形象越读越清晰,像走进寒冬时节的浓雾中,哆嗦着环顾周遭,猛地发现荒山枯树,无不是轮廓隐约若现,却又清晰明确那为何物。同时,感觉到书中人物在眼前忽远忽近,近的能近到仿佛这些人就是我的叔伯姑姨,远的又远到我无法用语言去形容他们。

      故事是以1938年国民党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坝造成一千多万黄泛区难民流离失所为主要背景,以赤阳岗村的李麦、王跑、蓝五等7个家庭的主要成员流亡逃荒为叙事线索,描绘了难民在洪灾中背井离乡寻衣蔽体求食裹腹的生存史,以及那个时期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苦状。

      我讨论不是历史背景下的底层人民,而是作为人类社会中的底层人民,这样无论任何一个时代背景,某些痛苦可能就是共通的。

   

流调中最辛苦的中国人

      最近被《流调中最辛苦的中国人》刷屏,“爹瘫了,妈胳膊摔断了,一个人养六口人,生活压力很大,在北京的这些天,他接到的工作通常是扛沙袋、扛水泥或者是把建筑垃圾搬运到指定垃圾站,晚上十一点去,第二天早晨四点半回来,白天要有活也干点。白天上午睡觉,睡四五个小时,中午再出去找活,这样就能多挣点。他住的出租房住了不少他们的同乡,大都从事建筑垃圾搬运工作。……我也不觉得自己可怜。我只是好好干活,我不偷不抢,靠自己的力气,靠自己的双手,挣点钱,挣了钱找孩子。就是为了生活,为了照顾这个家。”庆幸的是故事没有发生在我身上,同理心告诉我,我可能没有他那么乐观坚强,我生活过的可能并不比他好多少。然后偷偷告诉自己,如真到了那步田地,肩上的责任和生存的欲望也会逼着我活下去,支撑着我不要倒下去。

      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社会阶层分着三六九,不幸的是芸芸众生身处在中底层。没有万贯家财,没有背景爹娘,进了社会就开始苟活,痛苦随之而来。我们痛苦的根源,莫不是为了碎银几两,那碎银是什么?是三餐带汤,是车房姑娘,是父母健康,是孩子成长。我们兜兜转转,最终还是逃不脱命运的圈。

      我仿佛又看到希望,人类社会没有因为底层的存在而停滞不前,我们没有因为处在底层而模糊了生活的意义。那命运的圈本身也是人生的圈,圆满才叫圈。

      底层社会人民的艰苦,何须感同身受,因为都是切身感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