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刚给儿子加配方奶的时候,小家伙是一百二十分的不情愿。那天,我下课后匆匆赶回家,一进门就被眼前的一幕给惊呆了。原本最疼爱儿子的外公和外婆,此时像两个打手,一个坐在椅子上抱着孩子,两只大手紧紧抓住孩子的小手,另一个则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拿着一瓶配方奶,正努力把奶嘴往小家伙的嘴里塞。儿子则是满脸泪花,不停扭动着小脑袋,一边哇哇哭着,一边却怎么也不肯衔那个奶嘴。看到这个场景,我心都要碎了。孩子的外公外婆看见我回来,都无奈地停下了手上的动作,冲我为难地摇摇头,孩子的外婆说,“这孩子也够强的,这都大半天了,怎么也不肯吃配方奶,宁愿饿着,你看这连哭的劲都快没了。”
我冲过去,抱起孩子正准备喂奶。孩子的外婆却一把拦住我说“你这一喂,我们就前功尽弃了,孩子也白遭罪了,再等等,他饿急了,总会吃奶嘴的。唉!”听了孩子外婆的这一番话,我只好放下怀里嗷嗷待哺的儿子,走进卧室悄悄掉眼泪去了。
刚半岁多的儿子,就这样被强制在白天改喝配方奶了。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儿子已经长成了一个小大人,每天自己坐地铁上、放学,晚上一个人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作业。老师们都夸儿子的自理能力很强,能够主动学习,是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孩子。
但人的成长过程却是艰难的,从丧失母亲温暖的子宫哇哇诞生开始,就持续面临各种的丧失——失去母亲的乳房学习吃其他食物,失去父母的扶持独立行走,失去家人的照拂在幼儿园生活……记得在儿子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带儿子到外地度假或者探亲访友的时候,儿子经常会玩得很疯,这时候我们就逗他,“咱们不回家了,好不好?”他总是会兴高彩烈地说,“好啊!但是得把我们全班同学一起都叫来。”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是不愿意与周围熟悉的人物相分离的。
小学毕业的时候,儿子准备了精美的留言册,让每一个同学都在上面歪歪扭扭地写下了临别赠言。最后,进入了一所离家较远,没有一个小学同学的中学。而现在,儿子已经是高中生了,同样地,年级里也没有一个曾经熟悉的初中同学。并且由于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儿子对现在的同学关系并不十分满意,但他已经慢慢学会了容忍和适应,并且有了几个志趣相投的小伙伴。
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不仅伴随着生离,更是经历了与身边挚爱亲人的三次死别。还记得儿子在外婆患病期间,总是追问我,“外婆的病会好吗?”外婆去世的时候,他才刚上小学一年级。外婆走的那一天,当我们几个大人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家里的时候,儿子一遍又一遍地带着哭腔问我们,“你们把外婆送哪去了?”眼睛里充满了惊惧与疑惑。
儿子从六岁开始跟着一位老艺术家学习弹钢琴,去年春天老奶奶因病于92岁的高龄去世了。前几年时,老奶奶就以精力不济,眼神不好为由,提出让我们换个老师。可是儿子因为跟老奶奶学了将近十年的琴,已经把老人家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说什么也不愿意换老师。就在老奶奶发病的那天上午,儿子还去老奶奶家上课。给老奶奶开追悼会的那天,我和儿子一起去参加,这也是儿子第一次去殡仪馆。已经一米七几的儿子,几乎哭成了泪人。
而今年春天,儿子的外公也在缠绵病榻几个月后,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在外公生病期间,儿子已经能像个大人一样,和我们一起讨论外公的病情。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去陪陪病床上的外公。外公住院期间,只要我从医院回家,他都会关切地询问外公的情况。外公走的那一天,儿子放学回来,见了外公最后一面,然后就一个人一直躺在自己床上一声不吭。这次儿子再去殡仪馆参加外公的追悼会时,没有掉一滴眼泪。
从最初的母婴分离,到生长过程中的生离死别。儿子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生命中的丧失,并在这些丧失中,获得了身心的成长。他开始接受人生中的不完满,修正曾经的理想。最初儿子开始学弹钢琴的时候,小小的他不知天高地厚地跟老师说,“我要成为一名钢琴家。”而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做到理工与艺术双修,学理工是为了养活自己,学艺术是为了诗和远方。
美国最负盛名的心理治疗专家,“缺失心理学之母”朱迪思·维奥斯特在她的《必要的丧失》一这书中告诉我们,不完美是我们人生各阶段不得不面对的。“为了成长我们必须要放弃的东西,不仅包括与所爱之人的分离,还包括我们有意无意的浪漫、梦想的破灭和期望的落空,追求自由、权力和安全感的幻想成为泡影,以及那个一度被认为是无坚不摧、青春永驻、永生不死的年轻自我的丧失。 ”但是,如果没有这些丧失,我们就不可能成长,就不会有未来。
我的一位同学曾经是北大毕业的天之骄子,做为一位来自边疆地区的学生,他大学毕业后,幸运地留在了北京的某个政府部门工作。并在取得了中科院的硕士研究生学位后,调到了一家大型的国家级事业单位。由于其聪明、肯干、文笔也好,很快从领导的秘书一步步被提拔到副处长、处长的职位。正在其事业一帆风顺,人生朝着年少时父母所期望的方向发展时,他却因为种种原因,突然患上了双向情感障碍症,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躁郁症。这使得他不得不从他所骄傲的工作岗位上退下,而且在患病与治疗期间,他还失去了他的婚姻、房子,与外界也几乎断绝了所有的联系。
但就在去年的春天,同学们忽然得知,这位写惯了各类公文的才子,竟然悄悄出了一本几十万字的自传性长篇小说。迟子建在她的一篇文章中曾写道“必要的丧失是对想象力的一种促进和保护。”她指出虽然那些秀山秀水、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产生过许多大学问家,但很大气的艺术家却寥寥无几。原因就是这种尽善尽美的环境并没有给想象以飞翔的动力,而荒凉、偏僻的不毛之地却恰恰给想象力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人因为没有了满足感、自适感,憧憬便在缺憾、失落、屈辱中脱颖而出,憧憬因而变得比现实本身更为光彩夺目。
我的这位同学,在事业和生活顺风顺水的时候,写作仅仅是他事业发展的一种手段。领导的讲话稿、部门的规章、年初的规划与年底的总结,各种调研报告、汇报材料,诸如此类的八股文章,他可以信手拈来,却毫无激情可言。但是当他失去了众人所迷恋的红尘百态而去追求自我宁静的时候,他突然获得了上天的启示与眷顾。昔日谋生的工具,才成了他书写诗意人生的妙笔。
我们的一生是丧失的一生,岁月在匆匆流逝,我们的少年时光和青葱岁月都将一去不返。我们在镜子里终会看到布满鱼尾纹的眼角,和花白稀疏的头发。我们会发现所有的故友亲朋都只能陪我们走短短的一段路,而我们必须学会了接受那些不是天长地久的关系。我们接受不完美的父母,也开始接受并不美满的婚姻。当我们从飘飞的理想高空中,回到踏踏实实的现实地面,坦然面对生命中一次又一次的丧失时,我们才理解了断臂维纳斯的美丽,并依然深爱这个不完美的自己和不完美的世界!
最后,当我们走到人生的尽头,我们将直面生命的丧失。路易斯•麦克斯尼用饱蘸宗教超越力量的笔墨,书写了一首临别之词,:
花园里的阳光,
逐渐变得冰冷而又昏黄,
那分秒失去的时间,
我无法把它绑缚于金色的巨网,
当一切昭然,
我不会再祈求赦免。
我们的自由,如同自由的长矛
向着终点逐渐迫近;
尘世在不断地驱逐,
乐曲悲伤,鸟儿低鸣,
再过不久,我的朋友,
我们便无法再度起舞。
广阔的天空适于飞翔,
教堂的钟声已经敲响,
每一声罪恶而又刺耳的声响,
都是海妖的歌唱;
大地驱逐,
我们走出埃及,就要死亡。
不再期盼赦免,
心中依然坚定,
但曾与你在雷雨中并肩
我倍感欣然,
曾与你沐浴在阳光的花园,
我欢喜无限。
生命中的各种丧失是必然的,如同春花秋月,丰满中有凋零、有残缺。我们无法改变这个残缺的世界,但并不代表我们完全屈服于现实,从而变成毫无活力的行尸走肉。而是要把被动的丧失变为主动的舍弃,使身心逐渐从沉重的追求和束缚之中解脱出来。越来越轻盈,越来越自由。不再奢求完美,不再强求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