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接待一个学生和家长,孩子从初一开始迷恋手机成绩直线下降,现在高二学习非常困难,家长为了解决问题,曾经特意到外地学习心理学,心理老师说“孩子如果没满足,心里会一直念念不忘,不如让他玩,玩足了就不玩了”。家长一听也有道理,回家让孩子买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好手机,可惜,手机不但没戒掉,反而瘾越来越大了。
其实这个老师和家长在理解上出现了偏差。老师没把问题说清楚,老师是说玩足了,什么叫足,就是够够的,提都不想提了,专业一点说法是产生了对手机的消极条件反射,这样的足,他就不玩了。而家长呢?孩子想玩就玩,经常不上学在家躺在床上爱玩多长时间玩多长时间,饿了起来有吃的,学习不学也没有压力,这样的玩,孩子一直是积极情绪,没有玩足的时候,这样反而跟手机更不易放下了。
金老师说:一个人不应该喜欢的东西不应该让自己喜欢上,应该喜欢的东西应该让自己喜欢上。这句话听起来像绕口令,实际上是对人自律能力的一个本质反映。
对这个孩子而言,他不应该喜欢上手机。当孩子想玩手机时,如果想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就不应该放任自己。
最理想的是产生对手机的消极条件反射,比如一想到玩手机,就担心浪费时间,担心荒废人生,害怕影响学业,害怕父母责怪、父母伤心等等,这样玩手机就不开心,孩子自然就不会让自己过度喜欢上手机。
让孩子对手机产生消极条件反射反射,家长也应该往这个思路来帮助孩子,而不是随他玩,等他足了再放下,因为时间耗不起。
反过来,孩子应该喜欢上学习,家长就应该协助孩子对学习产生积极情绪,比如做题的成就感,弄懂某个知识的兴奋,成绩提升的满足等,经常表扬他安静学习的认真态度,主动学习的精神等等,让他想到学习就开心。
通过积极的条件反射这样让孩子喜欢上应该喜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