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二月的最后一天暮色降临,大地正沐浴着绵绵春雨,细丝般,没有春的温暖,却是春的洗礼。
一场疫情,让原本热闹的校园至今还是空旷的。孩子们从未像现在般想念校园生活,家长们从未如此感同身受当老师的不易,老师们从未想过有一天如此怀念那与一群孩子的生活。这样的想念,才发现“共同的校园生活”是很精彩的。
以往的“共同生活”还有许多值得改善的地方。如果疫情过去,如果开学以待,那么就让我们共同期待共同的精彩。
共读那些美好的童书
“请不要走在我的前面,因为我不喜欢去跟随;请不要走在我的后面,因为我不爱充领导;我只盼望请你与我同行。”哲学大师加缪说(《我的阅读观》p292)。能与孩子的同行,能让孩子感觉到大人与他同行,“阅读”便是其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亲子共读是一个孩子未来的智力发展和人格获得充分发展的必要保证(《我的阅读观》p293”,“亲自共读,从科学上来说,就是用最温暖的方法,用最不着痕迹的方法,让孩子掌握‘阅读’这种人生最重要的信息武器。而且,因为学会了阅读,他会爱上阅读;因为爱上了阅读,他会在今后的学习上持久地领先,在一生的学习、工作中取得成功(《我的阅读观》p293)”。
“共读”的确是很美好的事情。“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我的阅读观》p292)”我曾经也是一位读书给孩子听的妈妈。一本书,一个小人儿,有时候在床上,有时候在沙发上;有时候在灯光下,有时候在阳光下;有时候在家里,有时候在草坪上……那些“有时候”就像一部温馨的电影,一个个都是暖人的镜头。
很清楚地记得,有一次读完童话书,女儿很是惊喜地对我说:“妈妈,我发现每一个故事的结尾都是‘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的确是这样,每一个童话的结尾都是那么美好,给人向往与赞扬。这应该是童书中的“真、善、美”吧!读这些书,就像是给孩子心中那片纯净的土地上播撒饱满的种子。
与自己的孩子的“共读”是温馨的,与班级里的孩子的“共读”是宁静的。年龄阶段的不同,小学阶段的孩子总是热闹的。但是“共读”,总能让吵闹的教室变得静悄悄。有学生的校园,清晨朗朗读书声,中午沙沙翻书声。那是一种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美好画面。
做好“共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亲子如此,班级亦如此。如果疫情结束,面对学生,我想借用顾老师的那句话:“我像一个从未上过学的孩子一样,第一次如此期待着开学,因为我知道,孩子们一定也会像我一样喜欢这些书的。我甚至为那些还没有见面的学生庆幸,因为开学后他们迎来的将不是过去的我,而是一位热爱童书的‘新’老师的引领。”但愿我能带着孩子们共读那些美好的童书。
共写那些美好的生活
阅读、写作、反思、实践,这是李镇西老师说一个教师自我成长的必要过程。写作,每天动笔写一写一天的生活,当下是困难的,但回望是美好的,就如每天的打卡。
2016年,我与全班学生一起挑战了“百日写作”。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孩子们每天想着写什么,我也想着怎样的主题不仅仅是写,更是一种影响:“论幸福”、“话朋友”、“真诚夸赞”、“真诚建议”、“每日感动”、“每日发现”等等。那一年,我们写着每一天,我们也收获着成绩。报纸上经常有我和孩子们的文章,好几次我们有“专版”(因为一个版面都会是我们班学生的文章);征文比赛,我们获奖的学生大满贯;“百日写作”的文章一篇比一篇优秀。更重要的是班级里的学生的转变。
学生转变的同时,我的收获更大。我由曾经年青力盛容易唠叨式的说教,变得懂得开始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发生的事情。
如果疫情结束了,我想继续像那次一样的“百日写作”。“每个新教育人都熟知这样一句话:‘童年不是一个静止的房间,它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经典绘本阅读与创意教学》p4)。“而在小学三年级之前的孩子是浪漫的、混沌的、整体的,是与整个世界不相分离的,这个阶段的孩子哟特定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和生命方式(《经典绘本阅读与创意教学》p5)”。但愿我带的一年级不会错过这个年龄阶段。
共盼那些美好的未来
“图画就是孩子的语言,识字不多的孩子,是从读图开始的”(《《经典绘本阅读与创意教学》p7),“我们一直认为,与孩子一起成长,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理念。克里希那穆提说:‘正确地教育我们自己,非常重要。关切我们自己的再教育,远比为了孩子的未来幸福和安全焦忧来得更迫切”(《我的阅读观》p293)。未来的我们,一起共读、共写,期盼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