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休时和同事在茶水间偶遇,她盯着我鬓角的白发看了两秒,终究没忍住问:“你今年多大呀?头发怎么白成这样了?”
我笑着报出年龄,她手里的马克杯顿了一下,眼睛倏地睁大:“真的假的?你看着比实际年龄小好多啊!就是这头发,太显‘成熟’了。”
这样的对话,其实不是第一次发生。从二十五岁第一根白发冒头,到如今两鬓霜色渐浓,我早已习惯了旁人或好奇、或惋惜的目光。
起初也试过染黑,可新的白发总像春天的草芽,隔不久就从黑发里钻出来,补染的频率越来越高,头皮也开始隐隐发紧。
后来索性作罢,任由白发在头顶生长——反正年龄是客观的数字,容貌是自在的状态,头发的颜色,又何必成为“显年轻”的枷锁?
同事还在念叨“太可惜了,染黑肯定更显小”,我却想起上周去买咖啡时,收银的小姑娘盯着我的头发笑:“姐姐,你这白发好好看,像自带滤镜的渐变,我以后老了要是能有这么有质感的白发就好了。”
那一刻突然觉得,所谓“年轻”,从来不是靠黑发撑起来的。是加班到深夜仍能兴致勃勃研究新菜谱的劲头,是周末骑单车去郊外看云时像孩子一样追着风跑的雀跃,是面对工作难题时敢试敢闯的底气,这些藏在眼神里、刻在状态里的鲜活,远比头发的颜色更能定义一个人的“年龄感”。
如今再摸自己的头发,不再有当初的焦虑,反而觉得每一根白发都是时光的印记——有的是为工作熬夜时悄悄冒出来的,有的是陪家人旅行时晒着太阳长出来的。
它们不代表衰老,只是我认真生活过的小证据。
就像同事最后说的“没想到你这么坦然”,其实坦然的不是白发本身,而是接受自己本来的样子:年龄真实,容貌自在,头发随心。
毕竟,真正的年轻,从来不在发色里,而在永远愿意对生活保持好奇与热爱的心里。
安子觅 2025年8月25日